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丹寨县

丹寨县

1941年由丹江、八寨二县合并设置,属贵州省。治所在原八寨县城(今贵州丹寨县)。取二县名各一字为名。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上游。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940平方千米。人口15.5万。辖3镇、4乡。县人民政府驻龙泉镇。明天坝长官司(治天坝)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废天坝长官司,雍正六年(1728年)置八寨厅,治今志八寨。乾隆十二年(1747年)徙厅治于龙井铺(今县城)。1913年废厅,改置八寨县,属黔中道(1914年改名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41年撤丹江县,其西部地并入八寨县,丹江、八寨各取一字,改名丹寨县。1949年属独山专区。1952年丹寨县改设丹寨县苗族自治区,属都匀专区。1955年改置丹寨苗族自治县。1956年撤自治县复置丹寨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凯里县,1962年析出复置。地处黔东低山丘陵西南部与黔南山地东部交界地带,雷公山支脉延伸县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29%,为省内林业县之一,主产松、杉。农产以稻、小麦、玉米、油菜籽、马铃薯、烤烟为主,并产茶叶、油桐、油茶、五倍子、杜仲、木耳、山苍子、魔芋等。矿产有金、汞、铅、锌、磷、煤、铁、铜、重晶石、石灰石、白云石、硅矿石等。工业有省属金汞矿和县办酿酒、农机、印刷、粮油加工、陶瓷、铅锌选矿、冶炼、金属镁等厂。民族蜡染工艺精湛,被称为“蜡染之乡”。汞矿开采历史悠久,为省朱砂、水银重要产地。特产白皮纸。隆三、都丹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金瓜洞、摆泥石龙、打鼓井、夹岩风光、鼓楼坡、番瓮苗寨、飞水岩瀑布、石桥白皮纸作坊、龙洞碑刻等。


猜你喜欢

  • 姜氏城

    在今陕西岐山县东。《水经·渭水注》:“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按 《世本》: 炎帝,姜姓。《帝王世纪》 曰: 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 另据 《明一统志》 卷

  • 常水

    即今安徽绩溪县西北之大源河。宋淳熙 《新安志》 卷5绩溪县: 常水 “出黄蘖山,南流五十里合扬之水入歙县界。溉田一顷三十亩”。《方舆纪要》 卷28绩溪县 “扬之水” 条下: “常水在县西北。源出歙县界

  • 屈原故里

    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原归州镇东北六十里屈坪。《水经·江水注》: “ (秭归) 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 《名胜志

  • 白帝庙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山(白帝城)。为祭祀公孙述之庙宇。始建年代不详。唐杜甫《上白帝城》诗云:“白帝空祠庙,孤云自往来。”据此唐已有祠庙。《方舆胜览》卷57夔州:白帝庙“旧州城内。有三石笋犹存。公孙

  • 十道

    唐贞观元年(627),依自然形势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以前,曾先后设置十道存抚使、巡察使、按察使等, 皆不久即罢。开元二十年(732)置十道采访

  • 商中宗陵

    中宗指商代第九王太戊。其陵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南亳城集东二里的刘次范村东头。《清一统志· 彰德府》: 殷中宗陵 “在内黄县西南二十五里。高一丈五六尺。宋开宝间竖碑。梁周翰撰文”。

  • 石寨山

    在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东四十里。清乾隆《博山县志》卷1载:“明永乐时,唐赛儿据岳阳寨作乱,即此。”在云南省晋宁县境,旁临滇池。以处石寨村西,以村而名。高约33米,远望像鲸鱼,故又称鲸鱼山。1955—19

  • 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

    元末明玉珍改佛乡洞长官司置,属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治所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一百里梅江乡(邑梅场)。明洪武八年(1375)改为邑梅洞长官司。

  • 高家堰

    或称高加堰。简称高堰。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洪泽湖东北。自武家墩南至棠梨树,接盱眙县界,长九十里。东汉陈登始建。明永乐初陈瑄重筑。万历六年 (1578) 潘季驯再筑。《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高家堰

  • 雍乡县

    三国蜀置,属永昌郡。治所在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一百十里上允镇。南朝梁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