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坵
一作乌丘山。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乌丘屿。扼兴化湾与湄州湾之口,为本省沿海南北交通要冲。分大丘、小丘两屿。两屿东西并列,相距约二里,大丘在西,小丘在东。因形状象乌龟,故名。大、小乌丘亦名大龟、小龟。岛上丘陵起伏,多岩少土,居民以捕鱼为生。明郑和下西洋经此。又见清《海上闻见录》。
又作乌丘山。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湄洲岛东乌丘屿。扼兴化湾与湄州湾之口,为本省沿海南北交通要冲。分大丘、小丘两屿,因形状像乌龟,故名。明郑和下西洋经此,见清《海国闻见录》。
一作乌丘山。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乌丘屿。扼兴化湾与湄州湾之口,为本省沿海南北交通要冲。分大丘、小丘两屿。两屿东西并列,相距约二里,大丘在西,小丘在东。因形状象乌龟,故名。大、小乌丘亦名大龟、小龟。岛上丘陵起伏,多岩少土,居民以捕鱼为生。明郑和下西洋经此。又见清《海上闻见录》。
又作乌丘山。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湄洲岛东乌丘屿。扼兴化湾与湄州湾之口,为本省沿海南北交通要冲。分大丘、小丘两屿,因形状像乌龟,故名。明郑和下西洋经此,见清《海国闻见录》。
①西汉置,为乐浪郡治。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西南大同江南岸土城洞; 一说在今平壤市。西晋建兴元年 (313) 侨治棘城 (今辽宁义县西南)。北魏延和元年 (432) 徙治肥如 (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后废。
即今贵州三穗县东款场乡。旧属天柱县。《清一统志·镇远府》 “县前铺” 条下: 又有 “款场铺” 等,“皆天柱县管理”。
清置,旗府驻地大泉(今黑龙江富裕县东大泉子)。1947年裁撤,并入富裕县。
即津湖。在今江苏宝应县南六十里。《三国志·魏书 ·蒋济传》: 文帝 “还到精湖,水稍尽,尽留船付济。船本历适数百里中,济更凿地作四五道,蹴船令聚; 豫作土豚遏断湖水,皆引后船,一时开遏入淮中”。古湖名
即今辽宁法库县西南五十里丁家房乡。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铁岭县:丁家房身“在县西一百里”。
辽置,为辽州治。治所在今辽宁新民市东北五十八里辽滨塔村。金属沈州。元废。古县名。辽置,治今辽宁省新民市东北辽滨塔村。为辽州治。元废。
东晋义熙中改褒中县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打钟寺。南朝宋废。古县名。东晋义熙中改褒中县置,治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北大钟寺。属汉中郡。南朝宋废。
①蒙古中统元年(1260)于顺庆府置征南元帅府,至元四年(1267)改为东川路统军司,后改东川府。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南青居镇。元至元十五年(1278)复为顺庆府。②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东川路置,
在今湖南耒阳市东南蔡子池畔。蔡伦 (?—121) 字敬仲,东汉桂阳 (郡治在今彬州市) 人。和帝时为中常侍,安帝时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封龙亭侯。蔡伦总结前人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
亦作井研盐井。在今四川井研县南。《舆地纪胜》 卷150隆州: 研井,“ 《元和郡县志》云: 在井研县南七里。镇及县皆取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