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思
元、明对今西藏前藏地区的译称。《元史·百官志三》 载: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分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明沿元制,分为乌思、藏及俄力思。乌思即前藏,约当今拉萨辖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南部及林芝地区西部。
元、明对今西藏前藏地区的译称。《元史·百官志三》 载: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分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明沿元制,分为乌思、藏及俄力思。乌思即前藏,约当今拉萨辖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南部及林芝地区西部。
①即今江苏淮阴县西南五十里南陈集乡。民国殷惟龢《江苏六十一县志》:淮阴县“西南有陈家集、老子山三镇”。②即今河南永城市东北二十四陈集乡。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8:咸丰九年(1859)一月,“捻首赵浩然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茫部路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芒布城(今云南镇雄县西南七里)。辖境约当今云南镇雄、威信、彝良等县地。十六年(1383)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1384)升为军民府。嘉靖五年(
①在今江苏丰县东北。《史记·封禅书》:“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 《集解》 引张晏曰: “枌,白榆也。社在丰东北十五里。或曰枌榆,乡名,高祖里社也。”②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新丰镇东北十五里。《西京杂记》
即石境山。在今浙江临安县城南。宋避太祖之祖赵敬讳,改称石鉴山。
金北边部族。即蒙元史料所载之弘吉剌部(又作翁吉剌惕)。据《元朝秘史》和《史集·部族志》 记载,其居地在今哈拉哈河、贝尔湖一带,东依兴安岭,南至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乌拉根果勒之北。臣属于金,但叛服不常,屡
清置,属长春府。在今吉林农安县南万宝山。《清史稿·地理志》 长春府官商路:“北:万宝山镇达农安。”在黑龙江省安达市中西部。面积283.5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爱国村,人口5310。193
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南三十四里石泉村。《清一统志·河南府二》:石泉镇“泉出石穴,清澈甘美,故名”。古建清凉寺于此。(1)在黑龙江省北安市西南部,通肯河上游。面积262.7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
古称洈水。即今湖北松滋县南之洈河。《清一统志·荆州府一》 “石牌河” 条下 “又有裴家河,在县南,流入油水”。
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十五里益门乡。《方舆纪要》 卷55宝鸡县: 益门城,“元末李思齐筑以备川蜀,城西据益门山,因名。明初徐达取汉中,自长安引兵屯益门,遣傅友德南出褒斜是也。今为益门镇,向设巡司戍守”。即
北周天和年间置,属西宁州。治所在苏祁县 (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辖境相当今四川西昌市北部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北周武帝置,治苏祁县(今四川西昌市西北礼州)。属西宁州。辖境相当今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