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
又作乌丸。为东胡族一支。秦汉之际,东胡遭匈奴冒顿单于的攻击,部分迁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境,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名。以游牧射猎为生。《史记·货殖列传》:燕“北邻乌桓、夫余”。西汉武帝时,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哲里木盟南部长城以北地。东汉初入居塞内,置护乌桓校尉管理,驻宁城(今河北万全县)。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平辽西乌桓首领蹋顿,迁万余落于中原,逐渐与汉族及其他族人融合。留居故地者为鲜卑人。
又作乌丸。为东胡族一支。秦汉之际,东胡遭匈奴冒顿单于的攻击,部分迁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境,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名。以游牧射猎为生。《史记·货殖列传》:燕“北邻乌桓、夫余”。西汉武帝时,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哲里木盟南部长城以北地。东汉初入居塞内,置护乌桓校尉管理,驻宁城(今河北万全县)。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平辽西乌桓首领蹋顿,迁万余落于中原,逐渐与汉族及其他族人融合。留居故地者为鲜卑人。
明洪武初置,属永宁卫。即今福建石狮市东南福全。清顺治十四年 (1657) 废。明洪武初置,治今福建省晋江市东南福全。属永宁卫。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废。
辽重熙十年(1041)升霸州置,治所在兴中县(今辽宁朝阳市)。辖境相当今辽宁朝阳、北票等市县地。蒙古至元七年(1270)降为兴中州。辽重熙十年(1041年)升霸州置,治兴中县(今辽宁朝阳市)。辖境约相
元代西藏地名。《元史·百官志三·宣政院》 载: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属附见有迷儿军万户。藏文史籍 《汉藏史集》 载乌思藏十三万户中,迷儿军 (止贡) 为乌思地区 (前藏) 六个
即今陕西宜川县西南瓦子街。1948年2月28日,西北野战军在此对国民党军发起进攻,激战至3月1日,将其全部歼灭,毙敌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
①北宋初置,属盩厔县。即今陕西周至县东终南镇。大观元年 (1107) 升为清平军。②元应昌县。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西南四里。明杨荣 《北征记》: 永乐二十二年 (1424)五月,“丙申次清平
又名锡岩仙洞。在今湖南衡东县东三十五里鱼形乡锡岩村金觉峰东麓。清光绪 《衡山县志》:“唐时锡封金觉,故山名金觉,岩名锡岩。” 石壁上镌有晋人谢灵运、明成化年间衡山知县鲍德等诗词。
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南部、滁河下游。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瓜埠,人口 3300。原名瓜步(水边之地谓之“步”),明代改“步”为“埠”,相传吴人卖瓜于江畔,因名。1949年为瓜埠镇
即鸿固原。又名杜陵原。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唐杜佑《通典》卷173京兆万年县:“有少陵原,则汉宣许后陵。”《类编长安志》卷7:少陵原“在今咸阳县南四十里,南接终山,北至滻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即
南朝梁建,故址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唐许嵩《建康实录》卷2注曰: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秦淮。后至陈高祖即位
在今湖北京山县东北。《后汉书· 刘玄传》: 王莽末,新市人王匡、王凤等义军 “共攻离乡聚,臧于绿林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