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井山
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十里。山有九井,相传桓温所凿。《文选》卷22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一首。李善注引庾仲雍《江图》曰:“姑孰至直渎十里,东通丹阳湖,南有铜山,一名九井山。山有九井,井与江通。”《资治通鉴》:晋元兴二年(403),“十二月庚寅朔,(桓)玄筑坛于九井山北。壬辰,即皇帝位”。胡注:“《九域志》,太平州有九井山。”
古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南。《资治通鉴》:东晋元兴二年(403年)桓玄称帝,“筑坛于九井山北”,即此。
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十里。山有九井,相传桓温所凿。《文选》卷22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一首。李善注引庾仲雍《江图》曰:“姑孰至直渎十里,东通丹阳湖,南有铜山,一名九井山。山有九井,井与江通。”《资治通鉴》:晋元兴二年(403),“十二月庚寅朔,(桓)玄筑坛于九井山北。壬辰,即皇帝位”。胡注:“《九域志》,太平州有九井山。”
古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南。《资治通鉴》:东晋元兴二年(403年)桓玄称帝,“筑坛于九井山北”,即此。
即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北六十九里班老乡。1934年 “班洪事件” 中村民曾英勇抗击英军的侵略。1960年根据 《中缅边界条约》 由我国收回。傣语 “班” 为坪, “老” 为酒, 意即
十六国前秦建元七年 (371) 平仇池氐杨氏置,治仇池 (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乡)。后秦建初四年 (389) 地复入杨氏,遂废。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置仇池镇。正始初复为南秦州。辖境相当今甘肃
①在今安徽郎溪县南七十里。《清一统志·广德州》:石佛岭“在建平县南七十里。上有三石,高二丈许,形如佛”。“石佛撑云”为县境胜景之一。②在今浙江松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94松阳县:石佛岭“在县东南四十
在今江西永丰县南。《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水丰县: 金牛寨 “在县南二百四十里”。
隋开皇九年 (589) 以南康郡改置,治所在赣县 (今江西赣州市西南)。《元和志》 卷28: “取虔化水为名。” 大业三年 (607) 改为南康郡。唐武德五年 (622) 复为虔州,贞观中州治徙今赣州
即今四川仁寿县东球溪河。《寰宇记》卷85仁寿县:仁寿水“在县西十里,东流合婆支水”。《元丰九域志》卷7:仁寿县有仁寿水。
①十六国时建,在今陕西户县南草堂营村。宋敏求 《长安志》: 草堂禅寺 “在御宿川圭峰下。本姚兴草堂逍遥园,鸠摩罗什译经是园”。其后鸠摩罗什葬此,并建舍利塔。②即梵安寺。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五里。《清一统
在今山东桓台县北乌河口,即古之平州。《水经·济水注》:“济水又东北迤为渊者谓之平州,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清一统志·济南府二》:会城泊“在新城县东北三十里乌河口。……《县志》:会城泊,亦
唐建中二年 (781) 分蓟县地置,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隅。《尚书· 尧典》: “宅朔方,曰幽都。” 孔传: “北称幽……都谓所聚也。” 因得名。与蓟县同城而治,为幽州治所。辽会同初又为幽都府治。开泰元
亦名丫髻山。在今广东阳山县西。《元丰九域志》卷9:阳山县有阳岩山。《舆地纪胜》卷92连州:阳岩山“在阳山县西十二里。《旧经》云, 日出光照此山,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