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京道
即辽兴宗重熙后上京、南京、东京、中京、西京道的合称。
辽会同元年(938年)置上京道,升幽州为南京道,改旧南京道为东京道;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置中京道;重熙十三年(1044年)置西京道,合称“五京道”。
即辽兴宗重熙后上京、南京、东京、中京、西京道的合称。
辽会同元年(938年)置上京道,升幽州为南京道,改旧南京道为东京道;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置中京道;重熙十三年(1044年)置西京道,合称“五京道”。
明洪武中置,属临安府。治所在今云南红河县西南二十八里大新寨。清康熙二十年 (1681) 改土舍,后属石屏州。道光年间迁治今红河县西南二十二里乐育。1933年废入石屏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和泥
①在今北京市西。《方舆纪要》卷11顺天府:分水岭在“府西四十五里。山涧诸水至此分为二:一入卢沟河;一入房山县界”。②在今河北迁安县东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分水岭“滦河径其西,漆水径其东,
在今四川荥经县北三十里。《舆地纪胜》卷147雅州:邓通城“在荣经县东三十里。文帝尝赐通严道铜山铸钱。又有饿死坑,亦通饿死之地也。李石诗曰:多少金钱满天下,不知更有邓通城”。
即邯县。 治所在今朝鲜平安南道顺安以西。 《续汉书 ·郡国志》 作邯。
唐方镇之一。乾元二年(759)置,治所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领有汴、滑两州。辖境相当今河南滑县、延津、长垣、封丘、开封、兰考、尉氏、通许、杞县等地。上元二年(761)废。唐方镇名。乾元二年(7
在今贵州平塘县南。《明一统志》卷88都匀卫:平洲河“在平洲六洞长官司南。水中有洲,土人开肆贸易其上”。
亦作跋斯处折施山。在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周书·异域下·突厥传》: “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一居践斯处折施山,即其大儿也。”
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嵩州置,治所在武陵县 (今湖南常德市)。大业初改武陵郡。唐初复为朗州。天宝初又改为武陵郡,乾元初复为朗州。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市及汉寿、桃源县地。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在今湖南宜章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2宜章县: 莽山在 “县西南百里,接广东韶州府及连州界,延袤六十里。有九十九峰,山形如寒芦在宿莽,因名。宋乾道元年,宜章盗李金作乱,刘珙帅湖南,遣兵讨之,追破之于
即木纳山。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包头市西北之乌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