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岭
在今福建同安县南。《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五通岭在“县东(据《清一统志》,当作南)七十里。《志》云,宋幼主避蒙古兵至泉城,闻蒲寿庚之乱,止郡城北法石寺,越城南下辇,今为下辇铺。自下辇铺过县东五都龙窟村,有三巨石连接水中,由此登舟,谓之御踏石。又至庄坡尾,是为五通岭。路旁二巨石夹峙,高四五丈,文信国题曰龙门”。
古山名。在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南。相传宋末文天祥侍幼主避元兵至同安县,越城南下,过县东龙窟村,登舟经此。
在今福建同安县南。《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五通岭在“县东(据《清一统志》,当作南)七十里。《志》云,宋幼主避蒙古兵至泉城,闻蒲寿庚之乱,止郡城北法石寺,越城南下辇,今为下辇铺。自下辇铺过县东五都龙窟村,有三巨石连接水中,由此登舟,谓之御踏石。又至庄坡尾,是为五通岭。路旁二巨石夹峙,高四五丈,文信国题曰龙门”。
古山名。在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南。相传宋末文天祥侍幼主避元兵至同安县,越城南下,过县东龙窟村,登舟经此。
即马连溪。在今四川巫溪县西。《舆地纪胜》卷181大宁监载杜如箎诗云: “险绝昌溪水,如何亦问津。命分毫发地,利役古今人。” 《明史·地理志》大宁县: “又有马连溪,亦曰昌溪。”集镇名。在安徽省歙县中部
1928年改拉 卜楞设治局置,属甘肃省。治所即今甘肃夏河县 (拉卜楞镇)。以大夏河为名。在甘肃省南部、大夏河上游,西邻青海省。属甘南藏族自治州。面积 4074 平方千米。人口7.7万,有藏、汉、回等族
即高车山。在今陕西商州市南二里。《水经·丹水注》: 丹水 “又东径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岭上有四皓庙”。
①即今四川大邑县东、崇州市西南干溪河。《资治通鉴》:唐中和二年(882)六月,阡能与官军“大战于干溪,官军大败”。即此。②在今贵州长顺县北。《方舆纪要》卷121金筑安抚司“麻线河”条下:“干溪在司南五
约在今浙江余姚市东南。《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三过山“在慈溪县南。山势孤峻,临于江滨,潮水萦回,舟人理棹,虽一过犹三过焉”。
1928年析禹县及登封县地置,属河南省。治所在白沙镇(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六十里白沙村)。后废。旧县名。1928年由登封、禹县两县析置,治白沙(今河南禹州市西北白沙)。1931年撤销,并入登封、禹县两县。
元至顺二年 (1331) 置景东府,属云南行省。治所即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辖境约比今云南景东县稍大。《元史·文宗纪》: “云南景东甸蛮官阿只弄遣子罕旺来朝,献驯象,乞升甸为景东军民府,阿只弄知府事。
在今广西隆安县西北驮仁屯。明置巡司于此。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南安州。治所在今陕西宁强县南。八年 (625) 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陕西省宁强县南。属南安州。八年废。
即今广西田林县北百乐乡。《清史稿·地理志》:凌云县西北有百乐墟汛。有外委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