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岭
在今福建同安县南。《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五通岭在“县东(据《清一统志》,当作南)七十里。《志》云,宋幼主避蒙古兵至泉城,闻蒲寿庚之乱,止郡城北法石寺,越城南下辇,今为下辇铺。自下辇铺过县东五都龙窟村,有三巨石连接水中,由此登舟,谓之御踏石。又至庄坡尾,是为五通岭。路旁二巨石夹峙,高四五丈,文信国题曰龙门”。
古山名。在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南。相传宋末文天祥侍幼主避元兵至同安县,越城南下,过县东龙窟村,登舟经此。
在今福建同安县南。《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五通岭在“县东(据《清一统志》,当作南)七十里。《志》云,宋幼主避蒙古兵至泉城,闻蒲寿庚之乱,止郡城北法石寺,越城南下辇,今为下辇铺。自下辇铺过县东五都龙窟村,有三巨石连接水中,由此登舟,谓之御踏石。又至庄坡尾,是为五通岭。路旁二巨石夹峙,高四五丈,文信国题曰龙门”。
古山名。在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南。相传宋末文天祥侍幼主避元兵至同安县,越城南下,过县东龙窟村,登舟经此。
在今江西万年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万年县: 姚源水 “在县西南。自贵溪县北流入县境,又西入余干县,即余水之上源”。
在今四川沐川县南五指山。《方舆纪要》卷73沐川长官司“神木山”条下:“治北有夷都山,亦高耸。”《清一统志·叙州府一》:夷都山“在屏山县西北沐川司界。《旧志》:山在司北半里。高耸秀丽,夷人暇日多会于此”
即今葡萄牙的旧译。《明史·外国传六》: 佛郎机,“ (嘉靖) 四十四年,伪称满剌加入贡。已,改称蒲都丽家”。
在今新疆叶城县东南。《清一统志·叶尔羌》:贝拉“在哈尔噶里克东南六十里”。
1929年改猛烈行政区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即今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国《云南行政纪实》:“环境皆江, 因以名县。”1954年改设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旧县名。1929年以象明县和勐烈行政区合置,
亦作格德尔库。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东北。《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22: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月,“上驻跸格德尔库”。
唐置,属蓬莱县。即今山东栖霞县治。金天会二年(1124)伪齐刘豫于此置栖霞县。在安徽省灵璧县中西部。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6万。镇人民政府驻杨疃,人口 2500。以自然村“杨疃”得名。1949年设杨
在今广西大新县东北。《明一统志》 卷85太平府: 思崖泉 “有二,俱在万承州 (治今龙门镇)西五里。灌溉田亩”。
元至元二十年(1283)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即今贵州大方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属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隶湖广行省。元贞元年(1295)还属云南行省。后废。
①即万岁池。在今四川成都市北十里凤凰山东南。《水经·江水注》:“初张仪筑城取土处,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顷池是也。”②在今四川万源市东南九十里石塘乡东北。民国《万源县志》卷2:万顷池“一名龙池。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