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南路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分京西路南部地置,治所在襄阳府 (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及河南伏牛山以南,四川大巴山与湖北荆山以北,陕西子午河以东,河南桐柏及湖北随州、京山以西地区。南宋时有所缩小。元废。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南部置,治襄阳府(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约相当今陕西省子午河以东,秦岭及河南省扶牛山以南,大巴山与湖北省荆山以北,河南省桐柏及湖北省随州、京山等市县以西地一带。南宋时辖境略有缩小。元废。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分京西路南部地置,治所在襄阳府 (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及河南伏牛山以南,四川大巴山与湖北荆山以北,陕西子午河以东,河南桐柏及湖北随州、京山以西地区。南宋时有所缩小。元废。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南部置,治襄阳府(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约相当今陕西省子午河以东,秦岭及河南省扶牛山以南,大巴山与湖北省荆山以北,河南省桐柏及湖北省随州、京山等市县以西地一带。南宋时辖境略有缩小。元废。
即今江苏洪泽县东北二十八里黄集镇。《清一统志·淮安府二》: 黄家集 “在山阳县 (今淮安市) 西四十五里”。
北魏太和中置,属大宁郡。治所即今河北万全县。后废。古县名。北魏太和中置,治今河北省万全县。属广宁郡。后省。
在今四川平武县西。《方舆纪要》 卷73龙安府平武县: 胡空关在 “府西北四十里。永乐中置”。
又作镇海八剌哈孙。元太祖时大臣镇海所建,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哈腊湖西南。为元代漠北西部重镇。大德十一年 (1307) 于此置称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至治三年 (1323) 改立屯田总管府。又称镇海城。元
西晋太康五年 (284) 置,属魏兴郡。治所即今湖北郧县。南齐为齐兴郡治。梁为兴州治。隋属淅阳郡。唐属均州。元初废。至元十四年 (1277)复置,改为郧县。古县名。西晋太康五年(284年)改锡县置,治
①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三台村。《水经·浊漳水注》: “ 《春秋古地》 云: 葵丘,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②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城西三十里。《左传》: 庄公八年(前686),“齐侯使连称、管至
在今江苏泰兴市东。《方舆纪要》 卷23泰兴县: 相见湾 “在城东。俗谓之龙开河。河形委曲,舟行虽有先后,至此则帆樯相望,可呼而应也”。
在今天津市东。清驻守要地,于此设水师营。《清一统志·天津府二》:水师营“在天津县东卢家咀。雍正四年,因天津界海,为福建、浙江、江南、盛京诸省商船出入要隘,建砖城周二里,驻满洲兵于此,以都统等官领之。沿
又名长沙港。在今广东汕尾市西北。《宋史·文天祥传》:元至元十五年(1278) 三月,天祥“进屯丽江铺”。《方舆纪要》卷103海丰县:“《图经》:县南百里有丽江,合龙津、蛟溪诸水,东流入海,名丽江浦,即
即云居寺。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五十里石经山下。旧有东、西两峪寺,东峪寺早毁。清初仅存西峪寺,改名西域寺。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日军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