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孜
一作隆子。即今西藏隆子县。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仑孜”。
一作隆子。即今西藏隆子县。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仑孜”。
南朝齐置,属益州。治所在宕渠县(今四川盐亭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盐亭、射洪二县地。西魏恭帝移于涌泉山,改为涌泉郡。南朝齐置,治宕渠县(今四川盐亭县西北)。以在南宕渠郡之西得名。属益州。辖境相当今四川
元致和元年(1328)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即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后废为安隆寨。
古水名。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寰宇记》卷124含山县:“斗米径水在县西南八十里。按:旧径历阳豪杰李子建当隋末杜伏威之起,从伏威守城,伏威分兵戍栅口,欲开路运粮以救军食,子建请以东关下开沟通黄港陂入历湖
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北六十里老李馆村。东、北与山东曹县为邻。为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之一。李馆地道开挖于抗日战争初期,以李馆村为中心,南过大堤通任庄、李庄、尹庄、前后相府营五个自然村,东南顺大堤达汤水口,北联山
①亦名东庐山。即今江苏溧水县东二十里东芦山。《隋书·地理志》:溧水县有庐山。《宋史·河渠志七》:南宋乾道年间,建康守臣张孝祥言:“秦淮水三源,一自华山由句容,一自庐山由溧水,一自溧水由赤山湖,至府城东
南朝梁置,属财丘、梁兴郡。治所当在今安徽临泉县境。北魏以后废。
在今江西宁都县东。《舆地纪胜》 卷32赣州: 虎头山 “在宁都县。初名虎头,后避唐讳,改为武头山”。《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宁都县:武头山在 “县东四十里。发脉闽中,盘据数十里”。
北周置,在今山西绛县北绛水流域。北周置,在今山西省绛县北。因绛水得名。
即瞿上城。在今四川双流县南十八里黄甲乡境与新津县交界之牧马山蚕丛祠九道拐一带。明天启 《成都府志》 卷3: 蚕丛城在 “双流县东十八里”。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49双流县: “瞿上城在县南十八里。…
俗称盐札萨克旗。即和硕特北左末旗。在今青海乌兰县北。后迁乌兰县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