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伊克昭盟

伊克昭盟

清内蒙古六盟之一。后金天聪八年(1634)察哈尔林丹汗败死后,其所属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与诸台吉归附后金,仍驻牧河套故地。清顺治六年(1649)分编鄂尔多斯部为六旗,乾隆元年(1736)又增置一旗;七旗组成一盟,定会盟地于左翼中旗境内的伊克昭(意为大庙),故名。隶理藩院,并受绥远城将军节制。盟境东、西、北三面临黄河(部分地越过黄河),南以长城与陕西接界,后来长城附近地区被划属相邻的陕西及甘肃(宁夏府)诸县。1914年本盟划属绥远特别行政区,1928年隶绥远省。1950年,盟府由新街镇(今伊金霍洛旗南新街)迁至东胜县城。1954年绥远省撤消,隶内蒙古自治区。


旧盟名。1928年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辖东胜县及达拉特、郡王、扎萨克、准格尔、乌审、鄂托克、杭锦等旗。行政公署驻东胜县(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原属绥远省。1954年改属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郡王、扎萨克二旗合置伊金霍洛旗;1961年分别设置海勃湾市和乌达市,1975年二市合并为乌海市;1980年鄂托克旗析置鄂托克前旗;1983年东胜撤县设市。2001年撤销伊克昭盟,改设鄂尔多斯市(地级),东胜市改东胜区;原伊克昭盟所辖各旗划归鄂尔多斯市。


猜你喜欢

  • 白龙池

    古名滋茂池。即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龙溪乡东北,龙溪河源处龙池。清嘉庆《汶川县志》卷7:滋茂池在“县南一百二十里,龙溪沟入四十八里。四合皆山,中一巨浸。俗呼为白龙池, 曰滋茂池。一名慈母池,在慈母山下,

  • 瑕丘县

    秦置,属薛郡。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市东北五里。西汉属山阳郡。元朔三年 (前126) 封鲁恭王子政为侯国,后改为县。西晋省入南平阳县。隋开皇十三年 (593) 复置,移今兖州市,为兖州治。大业初为鲁郡治。唐

  • 践土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春秋》:僖公二十八年 (前632),“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左传》: 晋“作王宫于践土”。古邑名。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

  • 长堤山

    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十里。《方舆纪要》卷12涞水县:长堤山“高耸突峙,可以远眺”。

  • 清江浦镇

    即今江苏淮阴市。明中叶后清江浦运口常为黄河所淤,不通舟楫。成化年间于清江闸置两坝,运船由此车盘过坝入河,清江闸南岸渐成集镇。清康熙时河道总督驻此,雍正七年 (1729) 又为南河总督驻所。乾隆时移清河

  • 同源墟

    即桐源墟。今江西临川市西北四十里桐源乡。

  • 萦溪水

    即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境之杨溪河。《方舆纪要》 卷102乐昌县: 萦溪水 “在县南三十里。源出乳源县北境,东流四十里入于武水”。

  • 腾越县

    亦作藤越县。元至元十一年 (1274) 置,为腾越州治。治所即今云南腾冲县。二十五年(1288) 废。古县名。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治今云南省腾冲县,属腾越州。二十五年废。

  • 建安道

    1914年由北路道改置,属福建省。治南平县 (今福建南平市)。辖境约当今福建浦城、松溪、政和、建瓯、南平以西,建宁、泰宁、将乐、沙县、三明、永安、尤溪以北地区。1928年废。1914年6月由北路道改名

  • 布特哈检貂卡伦

    清置,属布特哈总管。故址在博屯河(今俄罗斯阿穆尔州扎维塔雅河)上源。道光满汉合璧《黑龙江舆图》有布特哈检貂卡伦。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