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伊阙

伊阙

一名龙门。即春秋之阙塞。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龙门山。《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水经·伊水注》:“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如阙,伊水历其间北流, 故谓之伊阙矣。”


古山名。又称伊阙山、阙塞山、阙口、龙门。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自汝、颍北出,必经此地,为洛阳南面门户。《史记·秦本纪》: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西周君“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即此。参见“阙塞山”。


猜你喜欢

  • 恩安县

    ①唐贞观元年 (627) 置,属西仁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境。八年 (634) 属奉州。后废。②清雍正八年 (1730) 置,为昭通府治。治所在二木那 (即今云南昭通市)。1913年改昭通县。古旧县

  • 十三陵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天寿山。因明代十三个皇陵皆营建于此而名。陵园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

  • 营州中屯卫

    明洪武二十六 (1393) 置,属北平都司。治所在龙山县 (今辽宁喀喇沁蒙古族自治县西南白塔子)。永乐元年 (1403) 徙治平谷县 (今北京市平谷县) 西,属大宁都司。后废。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 升仙山

    即星宿山。今四川成都市北十里羊子山。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3:“《成都记》云:城北有升仙山,升仙水出焉。相传三月三日,张伯子道成,得上帝诏,驾赤文於菟,于此上升也。”《方舆纪要》卷67成都府成都县:

  • 定襄县

    ①西汉置,属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二十家子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 (215)移治今山西定襄县东南三里待阳村,属新兴郡。北魏永安中移治今定襄县,为永安郡治。北齐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

  • 满夷谷

    在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 永元元年 (89),“南单于出满夷谷,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资治通鉴》 卷48胡三省注: “余按南单于庭在西河美稷,满夷谷当在美稷县西北。后

  • 茨河

    一名剌河。源出河南鹿邑县南,会黑河。《清一统志· 归德府一》: 剌河 “一名茨河。《鹿邑县志》: ‘上承偃王陂水,东流径唐桥店南。瀖河注之。剌河南流径丁村东。又东南流至安徽颍州入颍河’”。

  • 宝林寺

    在今湖北广水市北二十里。《清一统志·德安府》: 宝林寺 “前临大河,基周数里。后有松、栗二坪,木皆参天。宋、元皆有碑碣。明洪武间赐名正觉寺”。

  • 苦竹岭

    ①在今福建仙游县西北苦竹。明属永春县。《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永春县: 苦竹岭 “在县东,接仙游县界。嘉靖四十一年,倭自仙游来犯,义兵拒却之于此”。②在今福建宁化县北。《方舆纪要》 卷98汀州府宁化

  • 都兰县

    1930年置,属青海省。治所在都兰寺(今青海乌兰县东北)。1932年迁至希里沟 (今乌兰县驻地)。1951年迁驻香日德 (今都兰县西南)。1959年迁察汗乌苏 (今都兰县)。在青海省中部、布尔汗布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