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城
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三十里。《元和志》卷10阳谷县:故伏城“盖伏生所居,因名之”。清光绪《山东通志》卷35谓“今为宓城集”。
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三十里。《元和志》卷10阳谷县:故伏城“盖伏生所居,因名之”。清光绪《山东通志》卷35谓“今为宓城集”。
藏语译称异名,又名麻域。今西藏阿里地区西北部及毗邻克什米尔东部拉达克地区。古为羊同国属,公元7世纪前期属吐蕃。10世纪时吐蕃王室后裔于此建立政权,治所在今列城,为阿里三部之一。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钦州路置,属广东行中书省。治所在安远县 (今广西钦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钦州、防城港二市及灵山县等地。洪武七年(1374) 降为钦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钦州路置,治
1929年置,属宁夏省。治所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巴彦浩特镇) 西北锡林高勒苏木(紫泥湖村)。后废。1929年置,治紫泥湖(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苏木)。原属宁夏省。后裁撤。
即今浙江淳安县西南狮城镇南凤林港。南宋建炎初置巡司于此。
即今福建龙海市东南太武山。明《寰宇通志》卷47漳州府《山川》:太武山“在漳浦县东北。蔡如松《十辩》云,去州二百八十里,东邻大海。世传越王建德尝避兵于此。按《史记》:越王勾践至无疆七世,未有名建德者,惟
战国秦厉共公二十一年 (前456) 置,秦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古城村。《水经·沮水注》: 频阳县 “城北有频山……县在山南,故曰频阳也。应劭曰: 县在频水之阳”。西汉属左冯翊。地居
在今山西天镇县北五十二里新平堡镇。《方舆纪要》 卷44山西行都司: 新平堡 “嘉靖二十五年置,隆庆六年增修,周三里有奇。……嘉靖中屡为寇冲,归款后,设市口于此,亦要地也”。
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北三十二里。为南齐高帝陵。《元和志》 卷25润州丹阳县: “高帝道成泰安陵,在县口三十二里。”
在今江西万年县西。《清一统志·饶州府一》: 殷河 “在万年县 (今青云镇) 北。源出百丈岭,汇东南诸溪入洎江”。
①亦作离碓。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离堆公园内伏龙观。《史记·河渠书》: “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西晋刘逵注左思 《蜀都赋》: “ 《地理志》: 蜀守李冰凿离堆,穿两江,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