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山
又名岩山、洑波岩。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北漓江西岸伏波山。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夹城“北抵伏波山缘”。南宋范成大《桂林虞衡志》:“伏波岩,在离江之滨,突然而起,且千丈。下有洞,可容二十榻,穿凿通透,户牖旁出,有悬石如柱,去地一线不合,俗名马伏波试剑石。前浸江滨,波浪汹涌, 日夜漱啮之。”东麓有还珠洞,洞前石脚插入漓江,为绝胜处。有唐代摩岩造像二百余尊。
又名岩山、洑波岩。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北漓江西岸伏波山。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夹城“北抵伏波山缘”。南宋范成大《桂林虞衡志》:“伏波岩,在离江之滨,突然而起,且千丈。下有洞,可容二十榻,穿凿通透,户牖旁出,有悬石如柱,去地一线不合,俗名马伏波试剑石。前浸江滨,波浪汹涌, 日夜漱啮之。”东麓有还珠洞,洞前石脚插入漓江,为绝胜处。有唐代摩岩造像二百余尊。
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方舆纪要》卷40崞县:“县南有扬武河,源出县西五十里太子岩,东流入于滹沱。”
西汉元封三年 (前108) 置,治所在东暆县 (今朝鲜江原道江陵。一说在朝鲜江原道元山、德源一带)。辖境相当今朝鲜咸镜南道大部分及江原道北部。始元五年 (前82) 废,辖境大部分并入乐浪郡。汉武帝元封
即今河南新县西北三十一里陡山河乡。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1: 同治三年 (1864) 四月,太平军自向家店等地,退走 “陡山河保”。
在今陕西咸阳市南渭河上。本西汉所造便门桥。唐时又名咸阳桥。杜甫 《兵车行》: “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妻子爷娘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即此。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渭河上。唐时因在咸阳西南、
即直峪口。在今山西广灵县南。《新唐书·地理志》 蔚州灵丘县: “有直谷关。” 《寰宇记》卷51蔚州灵丘县: “直谷关在县北七十里。”
在今四川泸定县北三十五里烹坝乡。《清史稿·唐希顺传》: 康熙三十九年 (1700),营官喋巴昌则集列为乱,“复攻围烹坝、冷竹关”。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阳周县置,属宁州。治所即今甘肃正宁县 (山河镇) 西南罗川乡 (旧正宁)。《元和志》 卷3真宁县: 罗川县 “因县南罗(川) 水为名”。大业初属北地郡。唐属宁州。天宝元年
亦作白卯山。在今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河支流纳墨尔根河流域一带。杨荣《北征录》: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北征阿鲁台,至答兰纳木儿河,“宁阳侯陈懋、忠勇王王金忠亦还,奏曰:臣等引兵抵白卯山,咸无所遇”。《
即洛富县。在今广西宜州市南洛富村。珍为洛之讹。
或作官渡、中牟台。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后汉书·孝献帝纪》: 建安五年 (200),“曹操与袁绍战于官度,绍败走”。李贤注引裴松之 《北征记》曰: “中牟台下临汴水,是为官度,袁绍、曹操垒尚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