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羌堡
①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黄龙乡西福羌。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1《边防记》:“三舍(关)上十里为伏羌堡,上十里为红崖关。”
②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大印堡”条内:“徐塘(堡)北(南)三十里为伏羌堡。”清嘉庆《四川通志》卷28石泉县:伏羌堡“在县北一百里,与白草诸羌为邻,明时以重兵守之”。
③即南川营。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北南川河畔。一说在湟中县西南。《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南川营“旧名伏羌堡”。
①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黄龙乡西福羌。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1《边防记》:“三舍(关)上十里为伏羌堡,上十里为红崖关。”
②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大印堡”条内:“徐塘(堡)北(南)三十里为伏羌堡。”清嘉庆《四川通志》卷28石泉县:伏羌堡“在县北一百里,与白草诸羌为邻,明时以重兵守之”。
③即南川营。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北南川河畔。一说在湟中县西南。《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南川营“旧名伏羌堡”。
明置,属铁岭卫。即今辽宁铁岭县西二十里增盛堡。《方舆纪要》 卷37铁岭卫 “宋家泊堡” 条下: “曹 (应为曾) 迟堡在宋家泊堡东北,其东北又有平定堡。” 清改为曾十堡。
在今江西上饶市西。《明一统志》 卷51广信府上饶县: 槠溪在 “府城西十里。源出灵山,西流入上饶江。多槠木,故名”。
在今山西河曲县东南星佐村。《清一统志·保德州》: 星佐驿 “在河曲县东一百二十里”。
五代楚置,即今湖南东安县西南二十里紫溪市镇。北宋雍熙元年(984)升为东安县。五代楚分零陵县置东安场,治今湖南省东安县南紫溪。以近东安江为名。北宋雍熙元年(984年,一作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升县
又作斡尼路、禾泥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 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思陀部 (今云南红河县西南二十八里大新寨)。辖境约当今云南红河、元阳、金平等县及建水县南部地。曾一度废入元江路。明洪武十五年 (13
明置,属金州卫。即今辽宁普兰店市东北红水铺。明《全辽志》卷2:红咀堡“原废,嘉靖三十三年新复”。民国《奉天通志》卷83金县:清水河“又东南径红咀城子村西,村为明红咀堡故址”。
①北宋置,属邕州。治所在今广西邕宁县西。《舆地纪胜》卷106邕州:左江镇“在宣化县西去二程”。辖左江流域羁縻州县。元废。②明置,属广西布政使司。清治所在南宁府(今广西南宁市)。1913年改置邕南、田南
西藏古代族部名。《唐会要·大羊同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至贞观末,为吐蕃所灭”,大羊同在今西藏阿里地区北部及毗邻克什米尔之拉达克地区。隋唐之际地当中亚南北交通要道。汉籍所称
长白山与黑龙江的合称,旧以此泛指我国东北地区。《金史·世纪》:“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长白山与黑龙江的合称。后泛指中国东北地区。《金史·世纪》:“生女直地有混
即今福建上杭县东南茫荡洋山。《方舆纪要》 卷98上杭县: 茫荡洋山在 “县南百里。磅礴数百里,当上杭、永定两县之界。峰峦崭绝,人迹罕至。西南通程乡,东通漳州,奸民常据为窟穴,急则逃入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