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府
唐兴元元年(784)改梁州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东)。辖境相当今陕西汉中市及南郑、勉县、城固等县地。南宋嘉定二年(1209)随南郑县移治今汉中市。元改兴元路。明洪武三年(1370)复改兴元府。寻改为汉中府。
唐兴元元年(784年)升梁州置,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东)。辖境约相当今陕西省城固县以西的汉水流域。唐为山南西道治所,宋为利州路、利州东路治所。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与南郑县同移治今汉中市。元升为兴元路。
唐兴元元年(784)改梁州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东)。辖境相当今陕西汉中市及南郑、勉县、城固等县地。南宋嘉定二年(1209)随南郑县移治今汉中市。元改兴元路。明洪武三年(1370)复改兴元府。寻改为汉中府。
唐兴元元年(784年)升梁州置,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东)。辖境约相当今陕西省城固县以西的汉水流域。唐为山南西道治所,宋为利州路、利州东路治所。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与南郑县同移治今汉中市。元升为兴元路。
在今新疆新和县西。清宣统《新疆图志》卷70:阿洛浣水“在沙雅县西偏。上流为苦水,自拜城西南、温宿东南交界之阿里拉塔哈庄向东流至铁吉克卡伦南,潴为土子洛可苏泊,止不流”。
又名吉不绒。在今西藏定结县东北。“金龙”,藏语意为哥哥的地方、兄长沟。1960年与定结宗、康巴宗合并设定结县。
①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隅。《汉书·地理志》绵虒县:“玉垒山,湔水所出。”西晋左思《蜀都赋》:“包玉垒以为宇。”东晋郭璞《江赋》:“玉垒作东别标。”《方舆纪要》卷67灌县:玉垒关“在县西玉垒山下”。②在
清宣统三年 (1911) 置,属四川省。治所在今西藏类乌齐县东南恩达。1912年改为恩达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治所即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西南恩达城。1912年改为县。
即今台湾省花莲县西北,与南投县交界处之䓫莱主山。《清史稿·地理志》 台东州:“北:岐来山。”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奥什东南。清祁韵士 《西陲要略》 卷4: “塔尔噶拉克至图巴尔拉克塔木三十里。图巴尔拉克塔木至古勒沙四十里。”
馆驿名。辽置,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四道沟梁附近。《辽史·地理志》 上京道引宋薛映记曰: 松山馆 “七十里至崇信馆”。辽建,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北四道沟梁。为中京通往上京驿路所设驿馆。或即鹿驼帐。一
即今贵州遵义县西鸭溪镇。清道光《遵义府志》 卷6遵义县: 鸭子口在 “城西六十里”。
1914年由下川南道改置,属四川省。治泸县(今四川泸州市)。辖境约当今四川仁寿、井研、沐川、马边、雷波以东(犍为、荣县、威远除外),资阳、资中、内江、隆昌、泸州、泸县、合江以南地区及宁南县地。1928
即今四川巫山县东南之官渡河。《明史·地理志》巫山县:“东有大宁河,又有万流溪,皆注入大江。”《清一统志·夔州府一》:万流溪“在巫山县东六十里。自湖北恩施县大溪河发源,东流至万流驿入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