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路
元皇庆元年(1312)改隆兴路置,属中书省。治所在高原县(今河北张北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北、怀安,山西天镇县,内蒙古集宁市、太仆寺旗之间。明初改为兴和府。
元皇庆元年(1312年)以隆兴路改名。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张北、怀安二县,山西省天镇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太仆寺旗等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为兴和府。
元皇庆元年(1312)改隆兴路置,属中书省。治所在高原县(今河北张北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北、怀安,山西天镇县,内蒙古集宁市、太仆寺旗之间。明初改为兴和府。
元皇庆元年(1312年)以隆兴路改名。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张北、怀安二县,山西省天镇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太仆寺旗等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为兴和府。
即今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西南大堡镇。《方舆纪要》 卷72峨眉县 “土地关” 条下: “永宁墩八里乃至栖鸡坪,今筑平彝堡处,城池、候馆咸备。”
即抱犊山。在今河北鹿泉市西八里。《寰宇记》 卷61获鹿县: “萆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持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遂呼为萆山。” 《金史· 地理志》: 获鹿县 “有萆山”。
中国之别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战国齐人邹衍创“大九州”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明置,属广宁前屯卫。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吴明口。明《全辽志》卷2前屯卫:“障塞,铁场堡吾名口台起, 至锦川营小河口台止。”
金置,属襄邑县。在今河南睢县境。在四川省江油市中东部。面积104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重华堰,人口3000。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于此置江油县苏维埃政权。1953年为重华乡,1958
隋置,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街道。《明史·太祖本纪》: 龙凤元年 (1355) 定计渡江,“诸将请直趋集庆 (南京市)。太祖曰: ‘取集庆必自采石始。采石重镇,守必固。牛渚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可必克
在今贵州贵定县南。《方舆纪要》 卷123新添卫: 翁黄河 “在翁黄山下 (按: 山在把平寨长官司北十五里)。……流入瓮城河”。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属松门卫。在今浙江温岭市南二十里岙环镇。《方舆纪要》卷92松门卫: 隘顽千户所,“嘉靖三十七年官军败倭于此”。清改为隘顽寨,设把总防守。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即
在今广西防城港市西南那良镇一带。《宋史·交阯传》: 皇祐四年 (1052) “寇钦州思禀管”。又作澌凛峒。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西南北仑河北侧,近那良。宋时于此设立澌凛峒长官。北宋嘉祐四年(105
即抚顺支线。自辽宁沈阳南苏家屯至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