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文山
即今云南建水县南焕文山。宋大理至明称判文山。《明一统志》卷86临安府:判文山“在府城南二十里。高千余仞,中有三峰削出如笔架。昔大理段思平外舅爨判居其上,因名,有祠在焉”。《方舆纪要》卷114临安府:判文山,“嘉靖中又易为焕文山”。《清一统志·临安府》:焕文山“北拱学宫,三峰秀拔,其影倒入泮池,本名泮文,后易今名”。
即今云南建水县南焕文山。宋大理至明称判文山。《明一统志》卷86临安府:判文山“在府城南二十里。高千余仞,中有三峰削出如笔架。昔大理段思平外舅爨判居其上,因名,有祠在焉”。《方舆纪要》卷114临安府:判文山,“嘉靖中又易为焕文山”。《清一统志·临安府》:焕文山“北拱学宫,三峰秀拔,其影倒入泮池,本名泮文,后易今名”。
元置,在今河北围场县西北。明废。元置。在今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西北。明省。
古名温谷水。即今甘肃通渭县牛谷河。源出县西北山,东南流经甘谷县境入渭河。下游亦名散渡河。《明史·地理志》 通渭县:“北滨渭,西有华川,东流入焉。”
即今河南太康县西南五里口乡。《方舆纪要》卷47太康县:“五里渡在县西南五十里。路通西华县。”
即今福建清流县东北黄柏洋。《方舆纪要》卷98清流县 “九龙滩” 条下: “又黄柏洋,在县东五十里。宋文天祥尝引兵驻此。”即今福建省清流县东北。相传宋末文天祥引兵驻此。
一名乌哈尔里。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建。为伊犁九城之一。即今新疆霍城县。光绪十四年 (1888) 于此置绥定县,为伊犁将军治所。1965年改名水定县。1966年撤销水定县,徙霍城县于此。伊犁九城
一作押宝砦。即今湖南凤凰县西北五十八里禾库。地极高寒。清严如熤 《苗疆险要考》 谓 “吴陇登世居其地”,起事时凭以为固。清军征苗时 “楚中设粮台于此”。
在今山西蒲县东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41隰州:五鹿山“在州东南七十里,接蒲县界,有五鹿大夫庙”。
①东汉建安二十年 (215) 置,治所在九原县(今山西忻州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忻州市、五台、盂县、定襄县及原平县东部与代县东南部地区。西晋元康中改晋昌郡,后复改新兴郡。北魏永安中改永安郡,移治定襄县
在今陕西靖边县南、吴旗县东北境。海拔1823米。为延河、洛河、无定河的发源地。《山海经》卷2:“白於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其兽多㸲牛、羬羊,其鸟多鸮。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入渭。”《
在今湖南新宁县西南。瑶人所居。《清一统志·宝庆府二》 有“圳源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