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县
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十二里。东汉末徙治今嵊县。唐武德四年 (621)属嵊州,八年 (625) 属越州。五代吴越时改赡县。北宋初复为剡县,宣和三年 (1121) 更名嵊县。
(剡shàn)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南。三国吴移今嵊州市。唐武德四年(621年)至八年为嵊州治。五代吴越改名赡县,北宋初复旧。宣和三年(1121年)以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改名嵊县。
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十二里。东汉末徙治今嵊县。唐武德四年 (621)属嵊州,八年 (625) 属越州。五代吴越时改赡县。北宋初复为剡县,宣和三年 (1121) 更名嵊县。
(剡shàn)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南。三国吴移今嵊州市。唐武德四年(621年)至八年为嵊州治。五代吴越改名赡县,北宋初复旧。宣和三年(1121年)以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改名嵊县。
亦作瓮水寨。南宋绍兴中置,属黄平府。治所在今贵州瓮安县北。元置雍水长官司。明洪武十七年 (1384) 改置雍水安抚司。南宋绍兴年间置,在今贵州省瓮安县北。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置雍水安抚司。
在今四川丹巴县西北大桑。清康熙四十年 (1701) 置鲁密格桑土百户。
即六番招讨司。在今四川天全县。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25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元宪宗时复置六安宣抚司,属吐蕃等处宣慰司,后改六番招讨司,又分置天全招讨司。”
清嘉庆十二年 (1807) 改嘉应州置,治所在程乡县 (今广东梅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梅州、兴宁、五华、平远、蕉岭等市县地。十七年 (1812)复改为嘉应州。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升嘉应州置,治程
北魏正始中置,为其章郡治。初寄治梁州(今陕西汉中市)。北周天和五年 (570),移郡县于通江县北七十里涪阳镇。《方舆纪要》 卷68通江县: 符阳废县 “以在符水之阳而名”。隋属清化郡。唐属集州,天宝元
一名乐野宫。故址在今福建邵武市东。《舆地纪胜》卷134邵武军《古迹》:乐野王宫“在邵武县东三十五里,越王游赏之行宫也。今乐城里乐坂之上有古基犹存”。《方舆纪要》卷98邵武府邵武县“樵川驿”条下:“府东
本曹国。都城在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伊什特汉)。唐为西曹。《新唐书·西域传》:西曹“武德中入朝。天宝元年,王哥逻仆罗遣使者献方物。诏封怀德王”。
元置,在今内蒙古喀喇沁旗东南西桥乡古城。
在今山东安丘市东北。清光绪 《山东通志》卷26: 担山 “平冈双峙,如人卸担然。或曰丹山,以山下出铅,故名”。
北宋置,属柘城县。即今河南柘城县东南十六里砖桥集。(1)在江苏省高邮市南部。面积46.2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八桥,人口2000。因镇区中心十字河上架有三座交通桥,呈“八”字形,故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