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匡山

匡山

①即今浙江龙泉市西南与福建浦城县交界处之天山斗。《明史·章溢传》:“退隐匡山”,即此。《方舆纪要》卷94龙泉县:匡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匡水出焉……宋濂云:其山四旁奋起而中窊下,状如箕筐,因号匡山”。

②又名庐山。在今江西北部,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南史·刘慧斐传》:“慧斐尝还都,途经寻阳,游于匡山,遇处士张孝秀,相得甚欢,遂有终焉之志。”

③在今山东济南城西北十二里。《魏书·地形志》:历城县有匡山。元于钦《齐乘》卷1:奎山“又北有匡山,世传太白读书于此”。

④亦作康山。有大、小匡(康)山。在今四川江油市北大康镇西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5:“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李)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尚存。”杜甫《不见》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指此。


(1)又称大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区西北,东临清漪江。山石方似筐形,故名。山体由石灰岩、砂页岩等构成。最高点海拔 1238 米。山上气候温润,林木多松、杉、古柏。山峦清秀,沟谷深切,风景绮丽。东南麓有佛爷洞,深约6千米,高8米,有大小支洞数十个,钟乳石遍布,内有石刻造像一尊,高3米。上有匡山书院、饲鹤寺、大明寺等遗址。唐李白少年时曾在此读书。还有龙玉井。为市游览地。东侧有公路经过。(2)江西省庐山的别称。相传为周初匡俗学道“成仙”处,故称“神仙之庐”或庐山。因“成仙”者姓匡,又称匡山。一说,匡俗之父曾辅佐刘邦定天下,匡俗以荫受封,号越庐君。越庐君在此学道,故称匡山。


猜你喜欢

  • 油罗关

    在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77九溪卫: 油罗关 “在卫境。《志》 云: 慈利有油罗、大泉、于制、野鸡等关,俱永定卫军戍守”。《清一统志 ·永顺府》: 油罗关 “在桑植县东南五十里。一名牛骡

  • 新英市

    即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新英镇。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 儋州图: 西有新英市。

  • 陆川郡

    即隆川郡。治所在良国县(今广西北流市东南六靖镇)。南朝梁、陈间废。南朝齐置,治良国县(今广西北流市东南陆靖)。属越州。南朝梁、陈间废。

  • 东迁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分乌程县置,属吴兴郡。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东三十六里塘南乡驻地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476)改为东安县,升明元年(477)复名东迁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古县名。西晋太康三年(

  • 郑家店

    在今河南潢川县东北,潢河入淮河处。隔河与淮滨县接界。《清史稿·地理志》 光州直隶州:淮水 “又东北径郑家店,复合黄水”。民国初设县佐驻此。

  • 宝泉山

    ①在今甘肃西和县北。《明一统志》 卷35巩昌府: 宝泉山 “在西和县北二十里,上有湫池”。②在今云南祥云县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117云南县: 宝泉山 “九峰相并,望之簇如青莲,石穴空洞,盘折而

  • 济川墟

    在今山东高青县高城西北五里。《晋书·裴秀传》: 三国魏咸熙初,“秀封济川侯,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户,以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

  • 归仁集堤

    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方舆纪要》卷21泗州:归仁集堤“在州西北五十里,接宿迁东界。其北有白鹿、邸家等湖,其南有祖陵南之陡湖及沙湖。黄河泛涨,倒灌小河诸口,并挟湖水冲射祖陵及泗州城,故筑堤以捍之。近卫泗

  • 参柳河

    即今辽宁锦州市西南小凌河。《汉书·地理志》 柳城县: “参柳水北入海。” 即此。

  • 居延海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弱水 (今额济纳河) 自张掖北流,至下游分为东河、西河等河,汇潴于此。《水经注》 卷40: 居延泽 “形如月生五日”。唐以后通称居延海。本为一湖,其后中段淤塞,遂成二泊。汉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