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岩
在今四川广元市北十里嘉陵江东岸。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24广元县:“本志:北十里千佛岩,即古龙门阁,先是悬岩架木,作栈而行,后凿石为千佛像,成通衢矣。”摩岩造像始于南北朝,迄于清,以唐为主。从南至北长达420米,重叠至十三层,高40米,有佛像一万七千余躯。1935年筑公路,毁南段一半。今存佛龛长150米,佛像七千余躯,窟龛为中心屏风或中心柱楼空雕结构,刻工精美,集中表现唐代早、中、晚期石雕风格。还有唐、宋、元、明、清题记六十余通。
在今四川广元市北十里嘉陵江东岸。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24广元县:“本志:北十里千佛岩,即古龙门阁,先是悬岩架木,作栈而行,后凿石为千佛像,成通衢矣。”摩岩造像始于南北朝,迄于清,以唐为主。从南至北长达420米,重叠至十三层,高40米,有佛像一万七千余躯。1935年筑公路,毁南段一半。今存佛龛长150米,佛像七千余躯,窟龛为中心屏风或中心柱楼空雕结构,刻工精美,集中表现唐代早、中、晚期石雕风格。还有唐、宋、元、明、清题记六十余通。
东汉雒阳苑囿。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后汉书·桓帝纪》 载: 延熹二年 (159),“秋七月,初造显阳苑,置丞”。
即拉孜。今西藏拉孜县东北拉孜。《清高宗实录》 卷1333载,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六月辛巳,“军机大臣等议覆四川成都将军鄂辉等条奏收复巴勒布(今尼泊尔) 侵占藏地,设站定界事宜” 中称:“拉子地
在今江西湖口县东南十里。《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湖口县:白虎塘“水涨通舟楫,出于彭蠡湖”。
南齐置,属马门郡。治所当在今广西博白县境。后废。
即今贵州锦屏县北亮江村。《清一统志·黎平府》 “秀洞铺” 条下: 又有 “亮江铺” 等皆戍守处。
《尚书·立政》:“三亳阪尹。”《太平御览》卷155引皇甫谧《帝王世纪》:“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国,一亳在河南谷熟,为南亳, 即殷都也;蒙为北亳,即景亳, 汤所盟地。偃师为西亳, 即盘庚所徙者。”就今地而
西魏恭帝三年 (556) 改东宕渠郡置,属合州。治所在石镜县 (今四川合川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等市县地。北周改为宕渠郡。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东宕渠郡置,治石镜县(今重庆合川市)。
元置,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在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 (金州镇)。后废。
又名垓下聚。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境。《史记· 项羽本纪》: 汉高帝五年 (前202),楚、汉两军在垓下决战,项羽大败。张守节 《正义》: “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
即今台湾省台东县东南海上之兰屿。清黄叔璥《台湾使槎录》:“沙马崎头之南行四更至红头屿,皆生番聚处,不入版图。”连横《台湾通史·经营纪》:光绪三年(1877)五月,“恒春知县周有基查勘红头屿,收入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