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关
①即阳地南、北关的合称。在今山西灵石县境。阳地南关在今灵石县西南五十里南关镇,阳地北关在今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附近。《清一统志·霍州》: 阴地关 “《新志》: 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唐宋以来,雄关横亘。唐太宗取霍邑,曾驻于此。今关废,遗址犹存。俗称南关者,因冷泉关在北也”。
②南关 (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南关村)、北关 (今祁县南北关村) 的合称。《宋史·姚古传》: “古进兵复隆德府、威胜军,扼南北关,与金人战。” 即此。
①即阳地南、北关的合称。在今山西灵石县境。阳地南关在今灵石县西南五十里南关镇,阳地北关在今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附近。《清一统志·霍州》: 阴地关 “《新志》: 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唐宋以来,雄关横亘。唐太宗取霍邑,曾驻于此。今关废,遗址犹存。俗称南关者,因冷泉关在北也”。
②南关 (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南关村)、北关 (今祁县南北关村) 的合称。《宋史·姚古传》: “古进兵复隆德府、威胜军,扼南北关,与金人战。” 即此。
1942年改宁羌县置,属陕西省。治所即今陕西宁强县。在陕西省西南部。南与四川省毗连,西与甘肃省相邻。属汉中市。面积 3248 平方千米。人口33.3万。辖12镇、14乡。县人民政府驻汉源镇。明洪武三十
在今广东高要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101肇庆府高要县: 都堰水 “在府西七十里。源出德庆州界大朝山,流入境,……注于大江”。
即鲁阳关水。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南召县东。《元和志》卷6鲁山县:“鲁阳关水,俗谓之三鸦水。”
在今甘肃靖远县东北。《晋书·乞伏国仁载记》:乞伏傉大寒自苑川“迁于麦田无孤山”。《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北径麦田城西。”即此。在今甘肃省靖远县东北。十六国时西秦曾于此建都。《资治通鉴》:东晋咸和四
一名坛道山。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南。《水经·涑水注》: “盐道山,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 ……路出北, 势多悬绝, 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寻葛降深,于东则连木乃陟,百梯
又称陉庭、汾陉。在今山西曲沃县东北。《史记·白起传》:秦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即此。又《韩世家》作“秦拔我陉城汾旁”,《范睢传》作“秦攻韩汾陉,拔之”。盖陉城在
1933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金溪、南城二县析置,驻水口村 (今江西南城县东北水口)。取二县首字为名。1933年11月废。旧县名。中央苏区闽赣省设。1933年由金溪、资溪、南城三县析置,治今江西省南城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碣石卫。在今广东惠东县东南平海镇。清康熙四年(1665)裁。九年(1670)复设, 四十二年(1703)又设游击驻此,雍正四年(1726)改设参将驻防。明洪武二十七年(
一名南渚江。在今湖北枝江县西南杨各州村。《清一统志·荆州府一》:㴜州“灞州之东南曰南渚州,去县七十里, 一名羊角州”。清设千总驻守。
①即馒头山。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境。《武经总要前集》 卷16: 曼头山 “南距潢水契丹之地,辽主避暑之地,今更名大 (永) 安山”。②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魏书· 吐谷浑传》:“显祖复诏上党王长孙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