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双髻山

双髻山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明一统志》卷17永宁县:双髻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绝顶有双髻并峙,状若髻然”。

②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五侯山。《方舆胜览》卷13兴化军:双髻山“亦名笔架山”。《方舆纪要》卷96莆田县:双髻山“在府东五十里。自西视之,双峰尖耸;自南视之,则五峰并立,故亦名五侯山。又名笔架山,以郡城视之,则三峰如笔架也。积石崚峋,上摩霄汉,顶有涌泉岩,大旱不竭”。

③在今福建永春县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永春县:双髻山“在县北十里,耸结二峰,若双髻。一名朋山”。

④一名双峰。即今福建尤溪县北双髻山。《舆地纪胜》卷133南剑州《景物上》:双峰“一名双髻山。在尤溪县北二十五里。峭壁万仞,如倚双剑于天外”。

⑤在今福建大田县北。《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大田县:双髻山“在县城北。高耸圆秀,双峰并峙,为县主山”。

⑥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双髻山。《舆地纪胜》卷128福州《景物下》:双髻峰“福清云峰寺有双髻峰”。《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双髻山“在福清县西南五十里,上有仙坛,高二丈余,上平如削,宋乾道二年雷震为二,形如双髻,故名”。

⑦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五十里。《舆地纪胜》卷71沅州:双髻峰“在卢阳”。《方舆纪要》卷81沅州:双髻山“二峰并耸,状如双髻”。

⑧在今广西来宾县西南迁江镇南。《舆地纪胜》卷115宾州:双髻山“在迁江县”。《方舆纪要》卷109迁江县:双髻山“在县南十里,两峰并峙”。

⑨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与武宣县交界处。为紫荆山一支。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此。《清史稿·洪秀全传》:太平军据紫荆山,“山前以新墟为门户,后以双髻山、猪仔峡为要隘。巴清德与川楚乡勇出其后,上下夺双髻山”。


古山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北。清咸丰元年(1851年)六月,太平军以新墟、猪仔峡、双髻山为隘。七月,清军攻占猪仔峡后,乘胜夺取双髻山诸隘,即此。


猜你喜欢

  • 西阳池

    在今河南汝南县城内。宋刘敞《西阳池新舟邀府公游泛》诗云:“池台固旧堂,舟楫为新用。忽疑江湖景,稍信风澜纵。追争凫雁咏,历览众鳖动。”

  • 曲沟

    即今河北固安县西南二十二里渠沟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6固安县图:西南有曲沟。

  • 拓东城

    唐广德二年 (764) 南诏置,为南诏别都、东京、拓东节度驻地。在今云南昆明市。南诏后期称善阐城。即“柘东城”。

  • 齐斗楼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北城上。《水经·浊漳水注》:“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

  • 漷宁河

    今欧洲多瑙河支流撒岳河。《元史·速不台传》: 太宗时,随拔都攻马扎儿部主怯怜,“众曰:怯怜军势盛,未可轻进。速不台出奇计,诱其军至漷宁河。诸王军于上流,水浅,马可涉,中复有桥。下流水深, 速不台欲结&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第 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1927年11月,共产党人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领导黄安 (今红安)、麻城农民起义,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至19

  • 吴家店

    ①在今山东菏泽市西北。清同治四年(1865)四月,僧格林沁率随从冲出高楼寨捻军包围圈,至吴家店时,为捻军砍死。②即今湖北枣阳市南三十二里吴店镇。清有主薄驻此。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北。清同治四年(1865

  • 郁 (鬱) 林州

    唐乾封元年 (666) 改郁州置,治所在石南县 (今广西玉林市西北石南镇东北)。天宝元年 (742) 改为郁林郡,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郁林州。辖境相当今广西玉林市西北、贵港市东南地。五代南汉时

  • 东安县

    ①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东海县(牛山镇)西北罗庄古城北。东汉废。②东汉改东安侯国置,属琅邪国。治所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南三十里。西晋元康元年(291)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 属莒州。移治

  • 虞邑县

    唐至德二年 (757) 改安邑县置,属蒲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十里安邑。乾元元年 (758)属陕州,大历四年 (769) 复名安邑县。古县名。唐至德二载(757年)改安邑县置,治今山西省运城市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