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台北市

台北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置,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北市。


在台湾省本岛北部。面积272.16平方千米。人口263.3万。是台湾省省会、第一大城市。辖松山、大安、古亭、双园、龙山、城中、建成、延平、大同、中山、内湖、南港、木栅、景美、士林、北投等16区。市政府驻建成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氏治台后,属天兴县,后属天兴州。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郁永河至今士林、北投一带硫黄采矿业兴起,四十八年闽籍泉州人继而入垦大加蚋(今万华一带),经济日益繁荣。雍正元年(1723年)属淡水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八里坌(今淡水镇)都司营移驻艋舺(今台北市龙山区),至乾隆五十年升为县丞。光绪元年(1875年)设台北府,以淡水县为府治(今市境城中区)。台北之名始此,成为台湾北部政治中心。光绪十三年台湾建省,台湾巡抚驻此,进而为台湾全省政治中心。光绪二十一年日占后废台北府,改设台北县。此后行政建制变动频繁,至1920年后台北始为市,属台北州。1945年光复后设市,划原辖域为10个区,后又划入北投、士林、内湖、南港、景美、木栅等六乡镇置为区,扩大为16个区。地处台北盆地东部,北部为大屯火山区,东、南为低山、丘陵环绕,淡水河流贯市境西部。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业除种植稻外,以蔬菜、瓜果、花卉等为大宗。城市的发展始于艋舺港口的开发。由于垦民与大陆来往频繁,贸易日盛,18世纪中叶淡水河边已有渡口街、水仙宫街、番薯市街等街道,被称为“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的台湾第三大城市。1945年光复后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省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工业以电机及电器具制造为主,化学、化学制品、印刷等业也占重要地位。台湾纵贯铁路横贯本市,设有南港、松山、台北、万华四车站,并有支线西北经关渡达淡水镇。高速公路横贯本市,设有内湖、圆山、台北三交流道。此外还有省道、县道、乡道构成高密度公路网。境内松山机场辟有岛内航线。全省1/4大专院校集中于此,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兴大学、东吴大学、大同工学院等。名胜古迹有阳明山风景区、北投风景区、台北公园、木栅动物园、剑潭公园、双溪公园和龙山寺、霞海城隍庙、保安宫、孔子庙、指南宫、碧山寺、关渡宫等。


猜你喜欢

  • 广羊坝

    即广阳坝。今四川重庆市东五十里广阳镇。《元史·步鲁合答传》:至元十一年(1274),“进攻重庆,宋军突围出走铜锣峡,行院忽敦遣步鲁合答追之,至广羊坝,斩首二百级”。即此。

  • 解家窝堡

    即今吉林大安市西南新平安镇。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置安广县于此。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 卷2: 安广 “县治土名解家窝堡,当洮儿河之南”。

  • 尚书塘

    旧址在今福建石狮市东。其塘上接清源山诸境及东湖之水,下流达于晋江。《新唐书·地理志》 泉州晋江县: “东一里有尚书塘,溉田三百余顷,贞元五年刺史赵昌置,名常稔塘,后昌为尚书,民思之,因更名。” 明时已

  • 中台

    在今江西大余县城内。《清一统志·南安府》:中台“在府城内。宋周濂溪先生为军司理时,尝居此。明陈献章应召,夜宿其地,有句云:不知风月随侬否,恼杀中台此独眠”。

  • 栅渊县

    东魏武定八年 (549) 分宿预县置,属下邳郡。治所在今江苏宿迁市西南。后废。古县名。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分宿豫县置,治今江苏省宿迁市西。属下邳郡。北齐废。

  • 延亭

    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百里之延亭。明属福宁州,洪武二十年(1387)置巡司于此,嘉靖中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筑,在今福建省霞浦县南。

  • 特洞山

    在今贵州黎平县东南。《清一统志·黎平府》: 特洞山 “在府城东洪州司西南五十里”。山上有特洞寨。

  • 京玉关

    北宋置,属兰州。在今甘肃兰州市西北四十五里。《宋史·地理志》: 京玉关“元符三年赐名,本号把拶桥”。元废。

  • 纪城

    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安东卫镇。《左传》:昭公十九年(前523),“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也。东海赣榆县东北有纪城。”《资治通鉴》:南齐建武二年(495),“青、冀二州刺史王

  • 武阶郡

    北魏置,属南秦州。治所在翫当县 (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福津沟)。隋开皇三年 (583) 废。北魏置,治翫当县(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东南大岸庙村)。辖境约相当今甘肃省康县和陇南市东南部、文县东北部。属南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