哷正寺
即热正寺。在今西藏林周县东北。清乾隆 《卫藏通导》 卷4 《寺庙》: “哷正寺,俗名热正寺。”
即热正寺。在今西藏林周县东北。清乾隆 《卫藏通导》 卷4 《寺庙》: “哷正寺,俗名热正寺。”
明置,属武定军民府和曲州。在今云南富民县北境。
在今湖南江永县南。《明一统志》 卷65永州府: 掩水 “源出大掩山下,有石掩穴口,故名。东流与沲水合,经三江口与潇水、舜源水合”。
春秋时夷国祁姓,为白狄之别种,属鲜虞,后为晋所灭。治所在今河北晋州市西。《左传》: 昭公十五年 (前527),“晋荀吴师伐鲜虞,围鼓”。二十二年 (前520),“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
金源部落之遗部。分布在今黑龙江省乌苏里江、吉林绥芬河流域,珲春市以东至海之地。包括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明末为后金所并。
①西汉置,属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镇原县东南五十里屯字镇。东汉为安定郡治。《后汉书·刘玄传》: 建武元年 (25),方望与安陵人弓林 “乃于长安求得 (定安公) 婴,将至临泾立之,聚党数千人,望为丞相,
①西魏恭帝二年 (555) 置,属益州。治所在阳安县 (今四川简阳市西北绛溪河北岸)。辖境相当今四川简阳市及金堂县部分地。隋开皇三年(583) 废。②东魏兴和中置,属汾州。治所在东多城 (今山西孝义市
又名章门、光华门、便门。汉长安城西面南头第一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雁秋门村东南二里。《汉书· 五行志》: 成帝元延元年 (前 12)正月,“长安章城门门牡自亡”。注引晋灼曰: “西出南头第一门也。”
即烈洲。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烈山下。宋《景定建康志》 卷19: 烈洲,“伏滔 《北征赋》 亦谓之栗洲,上有小山,其形似栗,因名之”。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东距风柜尾约350米。郑氏时曾筑有炮台。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四角屿“其形正方为名”。
在今四川万源市北。民国 《万源县志》 卷2: 滚龙坡 “在治北六十里,交镇巴界,为川陕要道。建有石卡。清时每年十月初 一日,川陕两省总镇会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