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唐县

唐县

①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唐县东北二十里南固城。北魏属中山郡。北齐废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 (598) 复置,属定州。移治今唐县西三十里西雹水。大业初属博陵郡。唐属定州,圣历元年 (698) 移治今唐县西南城子村。五代梁开平三年(909) 改名中山县。后唐同光初复为唐县,后晋改为博陵县。后汉复为唐县,属中山府。金移治今唐县。元属保定路。明属保定府。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②明洪武十三年 (1380) 改唐州置,属南阳府。治所即今河南唐河县。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14年改为沘源县。


(1)古旧县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治今河南省唐河县。属南阳府。清因袭不改。1914年因与河北省唐县重名,改名沘源县,以县境位于沘水之源得名。(2)今县名。在河北省中西部。属保定市。面积1417平方千米。人口53.1万。辖7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仁厚镇。传尧受封唐侯,于此建唐侯国,筑唐邑。春秋为燕地阳(唐)邑。西汉置唐县,治今县东北固城,属中山郡(国)。《汉书·地理志》:“应劭曰:故尧国也。唐水在西。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此。”县以古国、邑得名。晋徙今治。北齐省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治左人城(今雹水村),属定州,后属博陵郡、高阳郡。唐圣历元年(698年)徙治今西城子村,属定州。五代后梁更名中山县,后唐复名唐县,后晋改名博陵县,后汉复今名。宋徙治左人城,属中山府。金移今治。元属保定路。明、清属保定府。1913年属直隶省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1949年属保定专区,1958年望都县和清苑县部分地区并入,并迁驻望都县城关。1962年复原制,县人民政府迁今址。1968年属保定地区。1994年划归保定市。地处太行山山地丘陵区东缘及山前平原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唐河、通天河及西大洋水库。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谷子、稻、棉花。盛产红枣、柿子。为省红枣生产基地县、华北地区山羊板皮集散地。矿产有金、铁、煤、大理石等矿。工业有采矿、机械、农机修配、铸造、水泥、制砖、木器加工等厂。京广铁路及京获、京磁、保涞公路经此。有晋察冀烈士陵园和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及古迹倒马关古城、六郎碑。


猜你喜欢

  • 汉津县

    隋开皇十七年(597)置,属复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东临嶂山下。大业二年(606)改为汉阳县。古县名。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置,治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东。属沔阳郡。大业二年(606年)改名汉阳

  • 铜官川

    即今陕西沮河支流漆水河。《水经·沮水注》: “铜官水又西南流径祋祤县东,西南流径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注宜君水。” 《清一统志·西安府》“铜官川” 条引 《县志》: “同官川亦谓之同水,源出哭泉,自 (同

  • 柯柯的贝勒旗

    和硕特西后旗的俗称。在今青海都兰县西南雄曲卡一带。

  • 板桥山镇

    即今湖北房县西北板桥乡。《方舆纪要》卷79房县: 板桥山镇 “在县西北百五十里。有巡司戍守”。

  • 銮州长官司

    元改鸾州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北二十里。明洪武初废入南丹州。元改鸾州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西北。明洪武初废。

  • 临封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封州置,治所在封川县 (今广东封开县东南封川镇)。辖境相当今广东封开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封州。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封州改置,治封川县(今广东封开县东南封川镇)

  • 平羌江

    即青衣江。在今四川西部。《元和志》卷32严道县:平羌水“经县东二里”。《舆地纪胜》卷147雅州:平羌江,“《图经》云:平羌水自卢山发源,至严道之多功峡合碉门、荣经三江,抵郡城下,自此而东即与阳山江合流

  • 泸川县

    隋大业元年 (605) 改江阳县置,为泸州治。治所在今四川泸州市。《寰宇记》 卷88泸州:“远取泸川为名。” 县以此名。三年 (607) 为泸川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为泸州治。元至元二十年(1

  • 曹庄

    ①在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大刀会反抗教会欺压,火烧当地教堂。②即今山东嘉祥县西北梁宝寺镇。1945—1953年为南旺县驻地。(1)古地名。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南。清末大刀会为反抗

  • 促浸

    指大金川 (金川) 土司。治所主要有二: 一在噶拉依寨 (今四川金川县南安宁乡),一在勒乌围寨(今金川县东勒乌乡)。《清一统志· 懋功屯务厅》: “番人称大金川曰促浸……促浸者大河滨之谓。” 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