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唐县

唐县

①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唐县东北二十里南固城。北魏属中山郡。北齐废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 (598) 复置,属定州。移治今唐县西三十里西雹水。大业初属博陵郡。唐属定州,圣历元年 (698) 移治今唐县西南城子村。五代梁开平三年(909) 改名中山县。后唐同光初复为唐县,后晋改为博陵县。后汉复为唐县,属中山府。金移治今唐县。元属保定路。明属保定府。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②明洪武十三年 (1380) 改唐州置,属南阳府。治所即今河南唐河县。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14年改为沘源县。


(1)古旧县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治今河南省唐河县。属南阳府。清因袭不改。1914年因与河北省唐县重名,改名沘源县,以县境位于沘水之源得名。(2)今县名。在河北省中西部。属保定市。面积1417平方千米。人口53.1万。辖7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仁厚镇。传尧受封唐侯,于此建唐侯国,筑唐邑。春秋为燕地阳(唐)邑。西汉置唐县,治今县东北固城,属中山郡(国)。《汉书·地理志》:“应劭曰:故尧国也。唐水在西。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此。”县以古国、邑得名。晋徙今治。北齐省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治左人城(今雹水村),属定州,后属博陵郡、高阳郡。唐圣历元年(698年)徙治今西城子村,属定州。五代后梁更名中山县,后唐复名唐县,后晋改名博陵县,后汉复今名。宋徙治左人城,属中山府。金移今治。元属保定路。明、清属保定府。1913年属直隶省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1949年属保定专区,1958年望都县和清苑县部分地区并入,并迁驻望都县城关。1962年复原制,县人民政府迁今址。1968年属保定地区。1994年划归保定市。地处太行山山地丘陵区东缘及山前平原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唐河、通天河及西大洋水库。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谷子、稻、棉花。盛产红枣、柿子。为省红枣生产基地县、华北地区山羊板皮集散地。矿产有金、铁、煤、大理石等矿。工业有采矿、机械、农机修配、铸造、水泥、制砖、木器加工等厂。京广铁路及京获、京磁、保涞公路经此。有晋察冀烈士陵园和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及古迹倒马关古城、六郎碑。


猜你喜欢

  • 万家店

    即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三十里万店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随州东北有万家店。

  • 马城县

    ①西汉置,属代郡,为东部都尉治。治所在今河北怀安县西。西晋废。②唐开元二十八年(740)置,属平州。治所即今河北滦南县东北三十五里马城镇。辽属滦州。元至元四年(1267)废。(1)西汉置,治今河北省怀

  • 水阳江

    即今安徽南部青弋江支流水阳江。《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水阳镇“南唐始曰水阳渡”。以经水阳镇, 因谓之水阳江。长江南岸支流。亦说为青弋江支流。在安徽省东南部。上源西津河源于绩溪县北部,北流至宁国市附近

  • 金廂坪

    即今湖北南漳县西南巡检镇。《方舆纪要》卷79南漳县 “七里滩镇” 条下: “县西南百五十里有金廂坪巡司。”

  • 龙马溪

    即今湖北恩施市北带水河。《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龙马溪“在卫北百里。一名沱河,俗名带河。相传牧马河滨尝生龙驹,因名龙马溪。经卫北二十五里之观音崖,入于清江”。

  • 卢吾县

    唐置,属羁縻宋州。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东境。后废。

  • 圣水井

    在今湖北广水市东北六十里高贵山峡谷中。《清一统志·德安府》 “大龟山”条引《舆地纪胜》:“上有灵济祠,堂前有圣水井,云有白龙。”

  • 山墟

    亦名博掉山墟。即今广东吴川市西振文镇西之山圩。明万历《高州府志》卷1:吴川县有山墟。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0吴川县:山墟在“县西北三十里”。

  • 长明沟水

    在今河南沁阳市东北。《水经·清水注》:长明沟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分枝津为长明沟,东径雍城南。……又东径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

  • 石柱砦

    北宋置,属黔江县。在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悦来乡古城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