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和林
亦作哈拉和林。简称和林。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元史·地理志》 和宁路: “始名和林。……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部,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太宗乙未年,城和林,作万安宫。” 蒙古中统元年 (1260) 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 (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后又迁都大都 (今北京市),喀拉和林先后为和林宣慰司、和宁路、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元亡后,为残余势力政治中心。后废。
亦作哈拉和林。简称和林。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元史·地理志》 和宁路: “始名和林。……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部,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太宗乙未年,城和林,作万安宫。” 蒙古中统元年 (1260) 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 (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后又迁都大都 (今北京市),喀拉和林先后为和林宣慰司、和宁路、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元亡后,为残余势力政治中心。后废。
即今陕西北部杏子河。源出靖边县南白于山,东南流经志丹县东北,至安塞县南合延水。《水经·河水注》:龙尾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龙尾溪,东北流注清水”。
在今河北定兴县西北二十里。有北齐太宁二年(562)建义慈惠石柱。石柱分基础、柱身、石屋三部分,高6.65米, 内刻“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
即紫溪。今浙江临安县西昌化溪的古称。《水经·渐江水注》:紫溪“中道挟水,有紫色磐石,石长百余丈,望之若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盖以倒影在水故也”。
春秋卫邑。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二十里。《左传》:哀公十三年(前482),黄池会后,吴人囚鲁子服景伯以还,“及户牖”,归之。即此。秦为乡,《史记·陈丞相世家》:“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西汉置东昏县
西汉初置,属巨鹿郡。故址在今河北武强县西南旧城村。《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高帝六年 (前201) 严不识以击鲸布功,封 “武强侯”。后废。西晋于此复置武强县,仍以武强故城为名。
唐置,属羁縻庄州。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县西北。后废。古县名。唐时置,治今贵州省福泉市西,为候州治。后废。
在今河北乐亭县东二十里。《方舆纪要》卷17乐亭县: 胡家坨堡为 “民堡”。
一作頟担湖,又作额担湖。在今江苏南京市西清凉山后。《六朝事迹编类》卷上引《南徐州记》云:“费县西北八里有迎担湖。昔晋元嘉中,元帝南迁,衣冠席卷过江,客主相迎湖侧,遂以此为名。在府西北五里石城后,其湖溉
即今湖北老河口市。清属光化县,有巡司及千总驻此。1945年光化县移治于此。1951年改置老河口市。
隋大业三年 (607) 改冲州置,治所在象浦县 (今越南广南——岘港省维川县南茶轿)。辖境相当今越南广南——岘港省地。后废。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冲州置,治象浦县(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县南荼桥)。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