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外八庙

外八庙

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外的东面和北面,是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和殊像寺等寺庙的总称。溥仁寺、溥善寺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各蒙古王公齐集热河行宫,为庆祝康熙帝六十寿辰而建造的。溥仁寺在武列河之东磬锤峰下,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溥善寺在溥仁寺东北,今已不存。普宁寺在避暑山庄之北,是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后,在避暑山庄封赏厄鲁特蒙古四部首领时,决定“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修建的。主体建筑大乘阁内供一尊高22.23米的千手千眼观音雕像,故又称大佛寺。安远庙在避暑山庄东北,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准噶尔部蒙古的达什达瓦部曾参加平定噶尔丹部少数贵族的叛乱,经清廷允许将该部二千一百三十人迁居热河,遂仿照新疆伊宁固尔扎庙形制营建此庙,以“怀柔远人”。普乐寺俗名园亭子,在避暑山庄东北、安远庙之南,是在安远庙建成两年之后,为布鲁特和哈萨克诸部王公前来热河观瞻而营建的。主体建筑旭光阁,是仿照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设计的,呈伞形圆顶,因此俗称圆亭子。普陀宗乘之庙在避暑山庄正北,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仿西藏布达拉宫的形制建造的,是外八庙中最大的一座庙宇。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殊像寺在避暑山庄之北,东邻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是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建造的。五台为文殊师利道场,寺名殊像寺,传为文殊现身之处。该寺既仿五台殊像寺建造,故仍以殊像为寺名。须弥福寿之庙在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扎什伦布”意为“福寿吉祥”,“须弥”意为“山”,故从藏语意取名“须弥福寿之庙”。


在河北省承德市。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陆续在避暑山庄东、北面修建12座巨大寺庙,归北京雍和宫管辖。因其中8庙由朝廷派驻喇嘛,且处于京师之外,习惯上统称这些寺庙为外八庙。专供来承德觐见清帝的蒙、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观瞻、居住或开展宗教活动。各庙以山庄为中心整齐排列,其中溥善寺、广缘寺、广安寺、罗汉堂已不存,普乐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和安远庙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风景名胜区主要组成部分,并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 清化州

    明永乐五年 (1407) 属清化府。治所在俄乐县 (今越南清化省寿春县一带。一说即今峨山县)。辖境相当今越南清化省寿春、玉乐县地。宣德二年(1427) 以后入安南。

  • 陂下村

    即今江西吉安市东南陂下村。1931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所置公略县后曾迁治于此。

  • 大乘山

    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南。《方舆纪要》卷51裕州方城县:“大乘山在州东南。《裕州图经》云‘大乘峙前,方城镇后’者也。”

  • 清镇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以威清、镇西二卫合并设置,属安顺府。治所即今贵州清镇市。由二卫各取一字为名。民国初属贵州贵西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92年改设清镇市。古旧县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6

  • 和阗道

    1920年由喀什噶尔道的和阗、墨玉、于阗、洛浦、皮山、叶城六县置,属新疆省。治和田县(今新疆和田市)。辖境约当今新疆和田地区。1928年废。1920年4月由喀什噶尔道的和阗、墨玉、于阗、洛浦、皮山、叶

  • 阿卜山

    即赛罕山。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东南。明永乐八年(1410)朱棣北征经此。金幼孜《北征录》:四月初七,“发玉雪冈。行十余里,过一大坡陀,甚平旷。远见一山甚长,一峰独高,秀拔如拱揖。上指示曰:‘此赛罕山,

  • 长行镇

    在今广西梧州市东南七里。《方舆纪要》卷108梧州府苍梧县:长行镇在“府东七里。旧有长行巡司置于长行乡,洪武二年移置于此”。

  • 砀县

    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六十里芒山镇。以山名。《汉书·地理志》 注: “应劭曰: 砀山在东。师古曰: 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名县。” 西汉属梁国。西晋废。南朝宋复置,属梁郡。北魏属砀郡

  • 牙尔佳藏布河

    即今西藏班戈县北之扎加藏布。《清一统志·西藏》:牙尔佳藏布河“在喇萨北七百余里。源出巴萨通拉木山,西流入喀齐国,为卫地之北界”。

  • 永县

    东汉兴平二年(195)分乌程县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北。三国吴废。古县名。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析乌程县置,约治今浙江省湖州市西北。属吴郡。三国时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