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岩
在今四川江津市西南石门镇西。清光绪《江津县志》卷2:大佛岩在“县西百里石门对岸大江边。古镌大佛于岩上,形高十丈许,左有石如净瓶,右如鹦鹉,佛居其中”。有大佛寺,明建。摩岩大佛一尊,高23.3米,雄伟壮观。
在今四川江津市西南石门镇西。清光绪《江津县志》卷2:大佛岩在“县西百里石门对岸大江边。古镌大佛于岩上,形高十丈许,左有石如净瓶,右如鹦鹉,佛居其中”。有大佛寺,明建。摩岩大佛一尊,高23.3米,雄伟壮观。
北魏置,属析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老城镇东三十里。西魏废。古县名。北魏置,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境。属析阳郡。西魏废。
①在今山西长子县东南二十七里应城村。《魏书·地形志》:上党郡长子县有应城。②又名滍阳城。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白龟山水库内。《水经·滍水注》:“滍水东径应城南,故应乡也。”(1)即今山西省长子县东南应城
南朝宋大明中分弋阳郡西南境置,治所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大明八年(464)废。南朝宋大明中分弋阳郡西南境置,治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光山县一带。大明八年(464年)废。
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由阳城县南部析置,治东观腰(今山西阳城县南)。1945年4月撤销,与阳北县合并,复置阳城县。旧县名。太岳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山西省阳城县南部析置。以位县南得名。治今阳城县东
即鸿沟。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绕市南而东南流。《史记·魏世家》: “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 ‘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在今四川眉山县城西环湖巷。《明一统志》卷71 眉州: 环湖 “旧有沼,州人为矼梁塞之。宋魏了翁为守,特疏凿之……名之曰环湖。了翁为记”。
在今山西和顺县西。 《方舆纪要》 卷43和顺县: 㟦山 “在县西八十里”。
①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 略取陆梁地置,治所在布山县 (今广西桂平县西南)。《旧唐书·地理志》: “江源多桂,不生杂木。” 故名。辖境相当今广西都阳山、大明山以东,九万大山、越城岭以南地区及广东
即利和县。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东北。《旧唐书·地理志》、《寰宇记》 卷81均作 “和利”。
西晋太康初改南城县置,属临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县东南。东晋太兴中复改为南城县。古县名。西晋太康初改南城县置,治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属临川郡。东晋大兴年间复改南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