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渠
即唐渠。在今河北鹿泉市东北。《新唐书·地理志》 获鹿县:“东北十里有大唐渠, 自平山至石邑,引太白渠溉田。……天宝二年又自石邑(今石家庄市西南振头)引大唐渠东南流,四十三里入太白渠。”为大白渠之支渠,后湮。
即唐渠。在今河北鹿泉市东北。《新唐书·地理志》 获鹿县:“东北十里有大唐渠, 自平山至石邑,引太白渠溉田。……天宝二年又自石邑(今石家庄市西南振头)引大唐渠东南流,四十三里入太白渠。”为大白渠之支渠,后湮。
即今江西宁都县北小源。本东山坝小源。1933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所置洛口县后曾迁治于此。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古名离堆、离碓、湔堰、都安堰、金堤、楗尾堰、侍郎堰,宋始称都江堰。大堰为战国末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创建,历代维修,形成为古今闻名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分渠首枢纽工程与灌溉泄水工程,
一作布虎图山。即白鹿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大阳山。《清一统志·承德府一》:布祜图山“在建昌县属喀喇沁左翼(今南公营子)东三十里。即古白狼山,汉名白鹿山”。
即今陕西商南县东富水镇。明置巡司于此。
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阿沟。 前凉张骏部将张植击败焉耆王龙熙于此。《晋书·四夷传·焉耆国》: 张骏遣沙州刺史杨宣率众疆理西域,龙熙 “率众先要之于遮留谷”。即此。
明洪武三年(1370)改兴和路置,属北平布政司。治所即今河北张北县。四年(1371)废。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兴和路改置,治高原县(今河北张北县)。属北平布政司。辖境小于兴和路。后省。
亦作清澄河。即兀古儿扎河。今蒙古国东方省之乌勒吉河。《明太宗实录》: 永乐八年 (1410)征鞑靼,五月 “戊寅,车驾至兀古儿扎,虏果先遁,乃驻兵河上,赐兀古儿扎河名清尘河。夜倍道追虏”。
东汉安帝时改厝县置,为清河国治。治所在今山东临清市东北。西晋废。《水经·河水注》:“大河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南。《地理志》之所谓厝也,王莽改曰厝治者也。汉安帝父孝德皇以太子被废为王薨于此,乃葬其地,尊
在今甘肃秦安县北。《晋书·乞伏乾归载记》: 东晋太元十六年 (391),“苻登将没奕于遣使结好,……请讨鲜卑大兜国,乾归乃与没奕于攻大兜于安阳城,大兜退固鸣蝉堡,乾阳攻陷之”。即此。确址不详。疑在今甘
即今四川会理县北益门镇。同治《会理州志》卷9:夷门“治北五十里”。清设把总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