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屯镇

大屯镇

即今江苏沛县北二十四里大屯镇。民国《沛县志》附图:县北有大屯。


(1)在辽宁省海城市东北部。面积90.3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屯,人口 2640。清顺治年间,一姚姓千户居此,得名姚千户屯。民国时,聚落增大,易今名。1956年设大屯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4年置镇。主产玉米、大豆等。南果梨著名。有啤酒、建材、机械、服装、化工等厂。沈大铁路、202国道、汤析公路经此。(2)在吉林省镇赉县东部。面积359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屯,人口 3570。原称“伊梅拉”,蒙古语意为屯子大,后称大屯。1956年设大屯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9年置镇。主产玉米、葵花子。有养蜂场、渔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境内有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有修配、木器等厂。英莫公路经此。(3)在江苏省沛县东北部、微山湖西岸。面积76.4平方千米。人口11.8万。镇人民政府驻郝寨,人口5300。清末山东巨野大屯村民迁此定居,故名。1958年设大屯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与郝寨乡合并置大屯镇,1992年郝寨镇析出另置。2000年郝寨镇并入。产小麦、稻、玉米、大豆、棉花等。盛产莲藕。大屯电厂和徐庄煤矿在其境内。有公路通县城。(4)在安徽省萧县西部。面积88平方千米。人口6.1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大屯,人口6000。早年张姓在此屯田,故名张大屯。1949年设大屯乡,1958年改公社,1985年复乡,1992年置镇。主产小麦、棉花、甘薯等。萧砀、砀淮公路经此。(5)在山东省东明县东南部。面积82.6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屯,人口1760。明永乐三年(1405年),葛氏从山西迁来建村,名葛大屯,后简化为今名。1945年属东明县第二区,1958年属王屯公社。1963年建大屯公社,1983年改乡,2000年建镇。紫荆河、东鱼河、三干渠流经。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盛产西瓜。有农机维修、面粉、磷肥、棉纺等厂。长金、兖兰公路经此。(6)在云南省个旧市东北部。面积99.2平方千米。人口6.8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屯,人口9360。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大屯汛,为屯兵垦殖之地,故名。1950年为个旧市大屯区。1958年设火箭公社,1962年改大屯公社。1963年为区,1971年复公社,1984年为区,1987年置镇。地处大屯坝子,境内有大屯海。产稻、玉米、小麦、花生、甘蔗、油菜籽等。有锡矿采矿、选矿、建材、运输、食品加工等企业。云锡大屯选厂、古山选厂、松树脚锡矿、第三冶炼厂、市属氮肥厂驻此。有集市。草官铁路、昆河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泸沽县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置,属礼州。治所在今四川冕宁县南泸沽镇。《方舆纪要》 卷74建昌卫: 泸沽废县,“ 《志》 云: 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开河道,谓路之险者,莫甚于泸沽县。于是架阁凿岩,更

  • 鄤乡城

    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东、西蛮子营 (今名东、西村)。《水经·汝水注》: 汝水 “东历麻解城北。故鄤乡城也,谓之蛮中。《左传》 所谓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者也”。

  • 容米洞

    即容美洞。在今湖北鹤峰县。《元史·泰定帝纪》: 泰定元年 (1324) 十二月,“夔路容米洞蛮田先什用等九洞为寇,四川行省遣使谕降五洞,余发兵捕之”。即此。

  • 马蹄湖

    在今湖北蒲圻市西。《清一统志·武昌府一》 “龙坑湖”条下:“又(蒲圻)县西六十里,有马蹄湖、沧湖,俱流出通新溪河。”

  • 牛兰山

    ①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北。《续汉书·郡国志》:鲁阳县“有牛兰累亭”。注引谢沈书云:“牛兰山也。”《水经·滍水注》:牛兰水“发(鲁阳)县北牛兰山”。②在今云南禄丰县东北。《汉书·地理志》秦臧县:“牛兰山,即

  • 韩胡堡

    明置,属茂州。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四十里。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2引 《边防记》: “韩胡堡附近恰列寺、韩胡碉、水磨沟等寨。”

  • 荻丘

    或作狄丘。在今安徽寿县东南。《水经·肥水注》: “肥水又北径荻城东,又北径荻丘东。” 《魏书·李神传》: “转宁远将军、陈留太守,领狄丘戍主。”

  • 崧泽古文化遗址

    在今上海青浦县东十里崧泽村。1958年发现,1960年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文化遗存分三层: 上层是晚期几何纹陶文化,时代相当于西周; 中层是新石器时代墓葬群,由于在太湖流域同类型文化中,是一处典型遗

  • 河套

    在今内蒙古和宁夏境。《明史·鞑靼传》:“河套、古朔方郡,唐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处也。地在黄河南,自宁夏至偏头关,延袤二千里,饶水草,外为东胜卫。” 指今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北地区。自明代统称

  • 鄀侯国

    东汉改若县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三国魏复为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