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屯镇

大屯镇

即今江苏沛县北二十四里大屯镇。民国《沛县志》附图:县北有大屯。


(1)在辽宁省海城市东北部。面积90.3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屯,人口 2640。清顺治年间,一姚姓千户居此,得名姚千户屯。民国时,聚落增大,易今名。1956年设大屯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4年置镇。主产玉米、大豆等。南果梨著名。有啤酒、建材、机械、服装、化工等厂。沈大铁路、202国道、汤析公路经此。(2)在吉林省镇赉县东部。面积359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屯,人口 3570。原称“伊梅拉”,蒙古语意为屯子大,后称大屯。1956年设大屯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9年置镇。主产玉米、葵花子。有养蜂场、渔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境内有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有修配、木器等厂。英莫公路经此。(3)在江苏省沛县东北部、微山湖西岸。面积76.4平方千米。人口11.8万。镇人民政府驻郝寨,人口5300。清末山东巨野大屯村民迁此定居,故名。1958年设大屯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与郝寨乡合并置大屯镇,1992年郝寨镇析出另置。2000年郝寨镇并入。产小麦、稻、玉米、大豆、棉花等。盛产莲藕。大屯电厂和徐庄煤矿在其境内。有公路通县城。(4)在安徽省萧县西部。面积88平方千米。人口6.1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大屯,人口6000。早年张姓在此屯田,故名张大屯。1949年设大屯乡,1958年改公社,1985年复乡,1992年置镇。主产小麦、棉花、甘薯等。萧砀、砀淮公路经此。(5)在山东省东明县东南部。面积82.6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屯,人口1760。明永乐三年(1405年),葛氏从山西迁来建村,名葛大屯,后简化为今名。1945年属东明县第二区,1958年属王屯公社。1963年建大屯公社,1983年改乡,2000年建镇。紫荆河、东鱼河、三干渠流经。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盛产西瓜。有农机维修、面粉、磷肥、棉纺等厂。长金、兖兰公路经此。(6)在云南省个旧市东北部。面积99.2平方千米。人口6.8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屯,人口9360。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大屯汛,为屯兵垦殖之地,故名。1950年为个旧市大屯区。1958年设火箭公社,1962年改大屯公社。1963年为区,1971年复公社,1984年为区,1987年置镇。地处大屯坝子,境内有大屯海。产稻、玉米、小麦、花生、甘蔗、油菜籽等。有锡矿采矿、选矿、建材、运输、食品加工等企业。云锡大屯选厂、古山选厂、松树脚锡矿、第三冶炼厂、市属氮肥厂驻此。有集市。草官铁路、昆河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鸭子河泺

    辽代春夏秋冬四捺钵 (意为行营、行在) 之一。在今吉林大安市西北六十二里月亮泡镇(即洮儿河流入嫩江处) 一带。《辽史·营卫志》:“春捺钵: 曰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

  • 崎头城

    在今江西大余县东章江曲流处。《陈书·高祖纪》: 南朝梁大宝元年 (550) 高祖伐路养,进顿南康,“修崎头古城”,即此。在今江西省大余县东章江曲流处。《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陈霸先起

  • 博山侯国

    西汉绥和二年 (前7) 封孔光为博山侯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南丹江、淅水会合口东南十里丹江水库内。东汉明帝时改为顺阳县。西汉哀帝改顺阳置,治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汉书·孔光传》:绥和中,成帝

  • 红旗街

    指今吉林珲春市。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宁古塔西南地名红旗街,与高丽接壤,颇近海。今亦设官府。此处出海参为第一等。”

  • 思晏水

    即今四川兴文县之兴文河 (红桥河),为长宁河上源。《寰宇记》 卷85泸州江安县: 思晏江“水从晏州流下,合流至绵水”。

  • 莽阿禅噶珊

    又作莽阿臣。原为明满泾站。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姆贡河北侧注入黑龙江处。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 《皇舆全览图》: 黑龙江下游亨滚河口有 “莽阿臣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光绪 《吉林通志》 卷1

  • 幽兰市

    即今江西南昌县 (莲塘镇) 东北幽兰镇。清光绪 《南昌县志》 卷4: 幽兰塘市 “距城六十里”。

  • 淅州

    ①亦作析州。北魏永安初置,治所在修阳县(今河南西峡县北)。北周辖境相当今河南西峡、淅川等县地。隋开皇初废。②唐武德二年 (619) 改淅阳郡置,治所在西乡县 (今河南西峡县南)。贞观八年 (634)

  • 宝殿

    北齐时建。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南城宫内。《北史·齐后主纪》 载: “乃更增益宫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嫔嫱诸院中,起镜殿、宝殿、玳瑁殿,丹青雕刻,妙绝当时。”

  • 溪兰宗堡

    北宋置,属西宁州。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南。崇宁三年 (1104) 改为清平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