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帽山

大帽山

①即今江西寻乌县东南大望山。《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长宁县:大帽山在“县南二百里,与广东程乡、平远、和平、兴宁、龙川等县接壤。山绵亘数百里。中有老虎隘,林木深阻,鸟道三十里,群盗窟其间,多历年所。《志》云,大帽山界江西及闽广三省之交。正德中,贼徒聚此,攻掠州县,督臣周南分江西兵从安远入,广东兵从程乡入,福建兵从武平入。悉平之。嘉靖末,程乡人叶芳等复聚啸其中,至万历初,始克歼其党”。

②一名大帽山峰。即今福建闽清县南与永泰县交界之大帽山。明王应山《闽都记》卷29闽清县:大帽仙峰“在县西十一都,接永福界。峰之巅相传有鼓声,或月一鸣,或岁一鸣”。《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闽清县:大帽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接永福县界。一名大帽仙峰”。

③一作戴帽山。即今福建漳浦县东北五十里玳瑁山。《方舆纪要》卷99漳浦县:大帽山“山大而峻,四面林木蓊郁,顶有黄茅,形若戴帽,一名戴帽山。岩石泉壑,种种奇胜”。

④在今福建德化县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德化县:大帽山“在县北七十里。脉自九仙山来,绵亘数十里,卓起大峰,状若大帽”,故名。

⑤即今福建东山县西南大帽山。《方舆纪要》卷99诏安县:大帽山“在县东。负海最奇耸。宋末,丞相陆秀夫、陈宜中,扶帝昺泊舟于此”。

⑥即古灵山。在今福建闽侯县东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古灵山“在侯官县西南七十里,瓜山之西。一名大帽山,又名蓆帽山”。

⑦即今福建惠安县西北玳瑁山。《方舆纪要》卷99惠安县:大帽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屹立千仞,雄峭盘郁,绝顶广百余丈。有泉泓然”。

⑧即今香港九龙北大帽山。《清一统志·广州府》:大帽山“在新安县东南二十里。脉自梧桐山来,延袤百里,旁附群山, 皆其分支”。


(1)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中南部、荃湾北侧。形似大帽而得名。海拔957米,是全港第一高峰。因山高多雾,又称大雾山。在大帽山区内,有蝴蝶地、相思林带、石塔、妙高台、瞭望台、无线电台、猴岩顶、西方山等景观和设施。山路有多条,公路有两条可以登山。(2)即“大望山”。


猜你喜欢

  • 显州

    ①北魏永安中置,治所在六壁城 (今山西孝义市西六壁头村。)。北周废。②西魏置,治所在阳周县 (今甘肃正宁县西南罗川乡)。北周废。③北齐改廓州置,治所在石城县 (今山西原平县北崞阳镇)。北周废。④北周天

  • 冉山县

    唐贞观六年(632)置,属羁縻冉州。治所在今四川黑水、红原县境。后废。

  • 五虎山

    一名五虎门。即今福建连江县东南五虎岛。地处闽江入海口,五峰排列如虎,故名。《明史·汤和传》: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汤和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市)渡海攻福州,奄至五虎门,即此。明郑和下西洋亦经此。古岛

  • 交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古交市。《元和志》卷13交城县:“取古交城为名。”唐天授二年(691)移治却波村(今交城县)。开元十一年(723)属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民国初

  • 卢阳县

    ①南朝陈天嘉元年(560)改汝城县置,为卢阳郡治。治所在今湖南汝城县南。隋属桂阳郡。唐属郴州,天宝元年(742)改为义昌县。②唐垂拱三年(687)置,为锦州治。治所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境之卢水口,因

  • 武勇暗沙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位于中沙大环礁东部边缘。北距石塘连礁6海里,西南距济猛暗沙 10.5海里。1947年公布名称为武勇暗沙。

  • 永平堡

    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漩坪羌族乡。《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永平堡“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堡设在山崖,形势陡拔,控制白草诸番隘口。由永平而西三里为奠边关,关南里许为火草坪,坪北十五里为万

  • 南安

    在今河北蠡县南。《资治通鉴》: 东晋永和七年 (351),前燕慕容儁遣慕容评攻后赵王午于鲁口,“至南安,王午遣其将郑生拒战,评击斩之”。在今河北省蠡县南。《资治通鉴》: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前燕王

  • 容县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置,属广西都司。治所在今广西容县。后废。

  • 长渠

    一名白起渠。在今湖北宜城市西南四十里。《水经·沔水注》:“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元和志》卷21襄州义清县:长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派引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