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山
古名大伍山。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南与孝昌县交界处。《方舆纪要》卷77孝感县:大悟山在“县东北百三十里。高二百余丈,广六里,上有平畴可耕种,其下为狮子岩。一名上界山”。
在湖北省孝感市东北与大悟县交界处。隋称少华山,明于山顶建大悟寺,改今名。又称大伍山、上界山。《太平寰宇记》:“相近有小伍山,两山叠嶂,远望如行伍,俗以为名。”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350米,最高点海拔813米。以石英砂岩和花岗岩为主。多灌木和松、杉、栗树。建有林场和茶场。
古名大伍山。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南与孝昌县交界处。《方舆纪要》卷77孝感县:大悟山在“县东北百三十里。高二百余丈,广六里,上有平畴可耕种,其下为狮子岩。一名上界山”。
在湖北省孝感市东北与大悟县交界处。隋称少华山,明于山顶建大悟寺,改今名。又称大伍山、上界山。《太平寰宇记》:“相近有小伍山,两山叠嶂,远望如行伍,俗以为名。”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350米,最高点海拔813米。以石英砂岩和花岗岩为主。多灌木和松、杉、栗树。建有林场和茶场。
①十六国西秦建义元年(385)置,治所在白马城(今甘肃成县西南)。北魏废。②西魏恭帝二年(555)改白马义阳郡置,属隆州。治所在奉国县(今四川阆中市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阆中、苍溪等市县东北地。隋开皇
①唐光化二年 (899) 改单州置,治所在砀山县 (今安徽砀山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砀山、河南虞城及山东成武、单县等地。三年 (900) 徙治单父县 (今山东单县南一里)。五代唐同光二年 (924) 改
即今河北元氏县西北四十里南佐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0元氏县图: 西北有南左镇。
在今贵州雷山县东南。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9丹江通判:“牛皮箐在城东南, 自厅属南亘古州、八寨、都江地界, 迤逦数百余里, 复嶂萦纡,深林蒙密,雾雨阴翳,蛇虎交行,从古人迹未至。”《明史·贵州土司传》
即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东威远江。《方舆纪要》卷119威远州:谷宝江“在州境。自遮遇甸流至州,下流合澜沧江,亦谓之威远江。正统五年(1440)麓川叛酋思任发自镇沅之者章硬寨败遁,威远州知州刁盖扼之于
在今河北高邑县西南。《清一统志·赵州》:东驿头堡“在高邑县东(西)南十里”。
即障石岩。今河北赞皇县西南一百十里嶂石岩。在河北省赞皇县西南部,太行山中段。主峰黄庵垴,海拔1774米。属丹霞地貌,山势峻峭。气候宜人,四季皆景,为避暑疗养地。明代即为“一方绝胜”。在120平方千米范
即今安徽萧县西南十八里帽山寨。因冒山得名。《水经·获水注》: “刘澄之云: (萧) 县南有冒山。” 即此。
在今广西全州县东北七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107全州: 黄沙关 “道出永州府。关下有黄沙渡”。
即今山东烟台、乳山二市之黄垒河。《清一统志·登州府》: 黄垒河 “在宁海州南一百里。发源姑余山,东南流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