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登屿
一作大嶝屿。即今福建同安县东南大嶝岛。《舆地纪胜》卷130泉州《景物下》:大登屿“在同安县海中”。旧有民居,明洪武二十年(1387)迁入内地,成化后渐复旧土。《方舆纪要》卷99载:大登屿与小登屿“皆广六七里”。
又作大嶝屿。即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东南大嶝岛。《舆地纪胜》泉州《景物下》:大登屿“在同安县海中”。旧有民居,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迁入内地,成化后渐复旧土。明末清初屿广六七里。
一作大嶝屿。即今福建同安县东南大嶝岛。《舆地纪胜》卷130泉州《景物下》:大登屿“在同安县海中”。旧有民居,明洪武二十年(1387)迁入内地,成化后渐复旧土。《方舆纪要》卷99载:大登屿与小登屿“皆广六七里”。
又作大嶝屿。即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东南大嶝岛。《舆地纪胜》泉州《景物下》:大登屿“在同安县海中”。旧有民居,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迁入内地,成化后渐复旧土。明末清初屿广六七里。
明正统间置,清雍正二年(1724) 废。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复置,属腾越厅。治所在今云南陇川县西北三十四里腊撒。傣语 “腊”为下或尾,“撒” 为构皮树,意即构皮树林下方的寨子。民国废。
北宋置,属乐昌县。即今广东乐昌市东北横坑。北宋属乐昌县,在今广东省乐昌市东北横坑。
十六国后秦置,治所在中部县(今陕西宜君县东北)。后废。北魏复置,西魏移治杏城(今黄陵县西南十里)。隋开皇元年(581)改为内部郡。寻废。唐天宝元年(742)改坊州复置中部郡,治所在中部县(今黄陵县西南
即今广西防城港市西南东兴镇。《清一统志·廉州府》:东兴街“在钦州西南二百余里,近交趾界。本朝乾隆四年移龙门协右营守备防守,八年复移州判驻此”。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清乾隆四年(1739年)移龙门协
①三国魏曹丕时凿。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西灵芝园中。《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三年(222),“是岁,穿灵芝池”。四年“夏五月,有鹈鹕鸟集灵芝池”。《邺中记》云:“灵芝池在城西三里。”后堙废。②
①在今山西浮山县北。《方舆纪要》 卷41浮山县: 鬼门关 “在县北,出绛州之间道”。②即今广西北流市西十五里,与玉林市交界处之天门关。《旧唐书·地理志》 北流县: “南三十里有两石相对,其间阔三十步,
即临沅山。在今广东曲江县北。《清一统志·韶州府》: 林源山 “在曲江县北。一名临沅山。亦名洹山。…… 《旧志》: 在县北七十里”。
即今贵州榕江县西都柳江。为广西柳江上源。《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古州长官司:古州江“在司(今榕江县)西南。又南流入府境,即福禄江之上源”。
楚汉之际刘邦改博阳郡置,治所在博县(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因境内泰山得名。后移治奉高县 (今泰安市东北)。辖境相当今山东长清、莱芜以南,肥城以东,宁阳、平邑以北,沂源、蒙阴以西地区。东汉以后辖
元置,治所在今云南鹤庆县境。明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