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阜山
又名大父山、大府山。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北。 《水经·沔水注》:洞水“出安昌县故城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清一统志·襄阳府一》:大阜山“在枣阳县东六十里。一名大父山”。
(1)古山名。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北。《大清一统志》:“广百余亩,为州城之主山。”即此。(2)今山名。在湖北省枣阳市东北,北濒沙河水库。原称大父山,清初改称今名。属桐柏山。山体呈东西走向,主要由石英片岩构成。最高点海拔571米。西北坡金红石矿储量丰富。相传明李时珍曾到此采药,今尚存药王庙、浇药池、晒药台等遗迹。
又名大父山、大府山。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北。 《水经·沔水注》:洞水“出安昌县故城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清一统志·襄阳府一》:大阜山“在枣阳县东六十里。一名大父山”。
(1)古山名。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北。《大清一统志》:“广百余亩,为州城之主山。”即此。(2)今山名。在湖北省枣阳市东北,北濒沙河水库。原称大父山,清初改称今名。属桐柏山。山体呈东西走向,主要由石英片岩构成。最高点海拔571米。西北坡金红石矿储量丰富。相传明李时珍曾到此采药,今尚存药王庙、浇药池、晒药台等遗迹。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为大宁都司(次年改名北平行都司)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永乐元年(1403)徙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大明镇。为大宁都司(次年
明置,属定辽中卫。今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西南连山关镇。明《辽东志》卷2:连山关在“(辽阳)城东南一百八十里,朝鲜入贡之道”。《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连山关在“司东南百八十里。地有连山,因名。朝鲜入贡
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安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东南。贞观元年 (627) 废入隆安县。
元至元时以马龙、他郎二甸置,属元江路。治所在他郎寨(今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直属云南布政司,二十六年(1393)迁治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北二十六里新化。弘治八年(149
又称文庙。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内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称文宣王庙。南宋初毁于兵火,绍兴年间重建,为建康府学,同时建贡院,为科举考场。元为集庆路学。明
明洪武十五年 (1382) 置通海守御千户所,属临安卫。治所即今云南通海县。清康熙七年(1668) 废。
①即今安徽郎溪县南七十里兴高山。岩石崔嵬。《舆地纪胜》卷24广德军:大岩山“在建平县。山顶有池,冬夏不竭”。②在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明一统志》卷88思南府:大岩山“在务川县东八十里。山有一岩深
又称阿雅尔淖尔。即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南玛纳斯湖。
即今上海市南汇县南大团镇。明隆庆二年(1568)该地区盐业兴盛,以“团”为单位划分区界,此地为第一团。俗呼头团。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一团镇即大团镇,邑南二十四里。”在上海市南汇区南部。面积26.
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三十五里马召乡黑水河畔。隋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杨坚在此建仙游宫避暑。仁寿元年(601)命大兴善寺释童真和尚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 改名仙游寺。唐咸通年间改为三寺,一寺早毁,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