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津
即大阳关。一作太阳津。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25),邓禹围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即此。
古黄河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古称茅津,汉后因地属大阳县,故通称大阳津。南岸当今河南省陕县西北。东汉建武元年(25年),邓禹围安邑,更始遣将樊参渡大阳欲攻禹;唐宝应元年(762年),史朝义据洛阳,肃宗征回纥兵自陕州大阳津渡河进讨朝义,均指此。近代称大阳渡,俗称上河头。《通志》:下阳与上阳相望,由下阳至上阳必由大阳渡,即此。
即大阳关。一作太阳津。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25),邓禹围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即此。
古黄河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古称茅津,汉后因地属大阳县,故通称大阳津。南岸当今河南省陕县西北。东汉建武元年(25年),邓禹围安邑,更始遣将樊参渡大阳欲攻禹;唐宝应元年(762年),史朝义据洛阳,肃宗征回纥兵自陕州大阳津渡河进讨朝义,均指此。近代称大阳渡,俗称上河头。《通志》:下阳与上阳相望,由下阳至上阳必由大阳渡,即此。
①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北七十五里龙亢镇。东汉属沛国,西晋改属谯郡。东晋后废。东魏武定六年(548)复置,为龙亢郡治。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621)析夏邱县地复置。贞观八年(634)废
西汉改义渠县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西峰市东境。东汉废。
1937年伪满由抚顺县析置,属奉天省。治所即今辽宁抚顺市。1945年抗战胜利后属辽宁省。1947年裁入抚顺县。1949年复置市,升为直辖市。 1954年降为辽宁省辖市。在辽宁省东部。面积1.13万平方
1949年由宣化县城区析置,治宣化 (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1963年撤销,并入张家口市。旧市名。1949年以宣化县城区设置。原属察哈尔省,1952年改属河北省。1955年并入张家口市,降设宣化镇。
即今陕西彬县西二十里大佛寺。《清一统志·邠州》:庆寿寺“在州西二十里。唐建。有佛像坐石岩下,高十余丈。俗名大佛寺”。今为陕西省最大最完整的石窟寺。
①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即今甘肃岷县。以临洮水得名。《史记· 蒙恬传》: 始皇二十六年 (前221),“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西汉为南部都尉治。晋惠帝分属狄道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境。北宋属雅州。后废。
南宋置,即今贵州黄平县治。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 置兴隆卫于此。
在今广东始兴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02始兴县 “黄田隘” 条: “又有界滩、斜潭、江口、水口诸哨堡,则江防所系也。”
一作卑耳山。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北。《国语·齐语》: “悬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谿拘夏。”《史记·封禅书》: 齐桓公曰,寡人 “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集解》: 韦昭曰: “卑耳即 《齐语》 所谓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