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暹渠
又名白沙河、巫咸河、盐水。在今山西南部。源于夏县南中条山,西南流经运城市盐池北,至永济市境入五姓湖。《宋史·河渠志五》: “后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故号永丰渠。周、齐之间,渠遂废绝。隋大业中,都水监姚暹决堰浚渠,自陕郊西入解县,民赖其利。” 明隆庆四年 (1570) 竣渠,改由盐池北向西流,不再注入盐池。
又名白沙河、巫咸河、盐水。在今山西南部。源于夏县南中条山,西南流经运城市盐池北,至永济市境入五姓湖。《宋史·河渠志五》: “后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故号永丰渠。周、齐之间,渠遂废绝。隋大业中,都水监姚暹决堰浚渠,自陕郊西入解县,民赖其利。” 明隆庆四年 (1570) 竣渠,改由盐池北向西流,不再注入盐池。
又名旴水、汝水、武阳水、建昌江、临川江。在今江西东部。源出广昌县南驿前镇,北流经临川市,到王家洲分为两支:一从南昌入赣江,一自八字脑入鄱阳湖。后抚河堵口,主流改道,经青岚湖入鄱阳湖。因水经临川市,为旧
即今广西苍梧县东南胜州村。明、清置长行巡司于此。
亦作碧社县。明洪武十五年 (1382) 改北舍县置,属建昌府 (后改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治所在今四川昭觉县南老城。后废。古县名。明初改北舍县置,治今四川省昭觉县。属永宁州。后废。
1933年8月福建革命根据地由长汀县析置,治所在长汀县(今福建长汀县)。为纪念苏兆征烈士而命名。1934年10月废。旧县名。中央苏区福建省设。1929年由长汀县析置。治长汀县城。以纪念苏兆征烈士命名。
北魏天兴四年 (401) 分冀州置,治所在邺县 (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取河亶甲居相之义。东魏天平元年 (534) 移都于此,改为司州。北周建德六年 (577) 复改为相州。大象二年 (580) 移
即今江西铜鼓县东北大塅镇。清时设讯。
又作十二子石。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西南卡里马塔岛稍北,或以为即其中之塞鲁土岛。《顺风相送》“猪蛮饶潼回针再详”条:“(假里马)用单壬五更见十二子山。”
即今福建漳平市北,与永安市交界之紫云洞山。《清一统志·龙岩州》: 香寮山 “山极高大,上有紫云洞,可容数万人。明正统中邓茂七据此为乱。绝顶曰天台,去地千百尺。下有龙潭,石窟如釜”。古山名。今称紫云洞山
即今江苏泗洪县东北金镇。清属桃源县。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桃源县西有金锁。后又属泗阳县。洪宪元年 (1916) 《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 泗阳县西有金锁。
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卷81沅州: 渭溪在 “州西南五十里。出双髻山下,东北流,至州东南二里入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