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川县

宜川县

五代晋改唐兴县置,属鄚州。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安州东南。后复为唐兴县。


(1)古县名。五代晋改唐兴县置,治今河北省安新县安州东南。属鄚州。寻复改唐兴县。(2)今县名。在陕西省中部偏北,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属延安市。面积 2945 平方千米。人口11.3万。辖5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丹州镇。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析永宁县地设义川县,治今宜川县东北,为义川郡治。北周改义川郡及义川县为丹阳郡及丹阳县。隋开皇元年(581年)复名义川县,三年撤销丹阳郡。义宁元年(617年)于义川县复设丹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丹阳郡为丹州。永徽中移治今宜川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赵匡义名讳,改义川为宜川县。元属延安路,明、清属延安府。1914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39年陕甘宁边区曾于境内设红泉、红宜二县,后合并为固临县。1948年仍为宜川县,属黄龙分区。1950年属延安专区。1958年撤销黄龙县后部分辖地并入,1961年复设黄龙县后原并入辖地划出后成今境。1968年属延安地区,1996年属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区。云岩河、县川河汇入黄河。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黍、谷子、油菜籽为主。工业有农机、电力、建材、粮油加工等。渭清、兰宜公路经此。东部有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湟中县

    1946年改西宁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鲁沙尔镇 (今青海湟中县)。县处湟水流域,古为湟中地,故名。在青海省东北部湟水流域,南倚拉脊山。属西宁市。面积2700平方千米。人口46.2万。辖9镇、9乡。县人

  • 云山墟

    即今江西临川市北三十五里云山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2:临川县北有云山墟。

  • 和东县

    1939年冀鲁豫边区由和顺县东部析置,属太行区。治松烟镇 (今山西和顺县东南松烟镇)。1945年4月撤销,与和西县合并,复置和顺县。旧县名。太行抗日根据地设。1939年由山西省和顺县东部析置。以地处县

  • 定陵墅

    在今河北威县西北八里。《晋书·石勒载记》: “其将孔苌寇定陵,害兖州刺史田徽。” 即此。《方舆纪要》 卷15威县: 定陵墅 “在县西北。陵周三百二十步,高六丈余。上有汉广宗王庙”。

  • 百益堡

    即今陕西洛川县东南百益乡。《清一统志·鄜州》:百益堡“在洛川县东南一百里”。

  • 汾水岭关

    在今江西横峰县东北。《清一统志·广信府》:汾水岭关“在兴安县东北九十里。北走安徽婺源之间道。今为汛守处”。

  • 訾毋

    春秋宋地,在今河南鹿邑县南。《左传》: 襄公十年 (前563),“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即此。古邑名。春秋宋邑。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南。《左传》襄公十年(前563年):“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

  • 泗源沟镇

    在今江苏仪征市南泗源沟,临运盐河为市。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仪征县: “泗源沟镇俗名十二圩,在城南五里。”

  • 兴泉省

    1933年12月由中华共和国(福建人民政府)改泉海省置,省会在晋江县(今福建泉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莆田、仙游、德化、大田、安溪、同安、厦门等县市以南、以东地。1934年1月废。

  • 博城

    在今安徽阜阳市东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21颍州 “任城” 条下: “又博城在州东北四十里。《志》 云: 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屯田,以备东南,盖仓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