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郡
①北魏孝昌初置,属司州。治所在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东魏天平初为阳州治。北周明帝二年 (558) 为熊州治,移治今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熊州。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义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北魏孝昌初置,治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宜阳、嵩县、洛宁、新安等县一带,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熊州。
①北魏孝昌初置,属司州。治所在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东魏天平初为阳州治。北周明帝二年 (558) 为熊州治,移治今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熊州。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义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北魏孝昌初置,治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宜阳、嵩县、洛宁、新安等县一带,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熊州。
明万岁山之俗称。即今北京故宫神武门北景山公园内景山。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卷24:“俗所谓煤山者,本名万岁山,其高数十仞,众木森然。相传其下皆聚石炭,以备闭城不虞之用者。” 又明刘若愚 《明宫史》
①西晋泰始三年 (267) 分扶风郡置,属雍州。治所在槐里县 (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十里)。辖境相当今陕西咸阳市、户县以西,宝鸡、兴平二市以南,秦岭以北地。北魏太平真君中废。②东晋侨置,属雍州。寄治襄阳
唐建,属黎州。在今四川汉源县北。《资治通鉴》:五代梁乾化四年(914)十一月,南诏寇黎州,前蜀王宗范等三招讨击之,“丙辰败之于潘仓嶂,斩其酋长赵嵯政等。壬戌,又败之于山口城”。胡三省注:“路振《九国志
元代从至治后到至正前,境内除京师附近地区直属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共设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等十一行中书省。简称十一行省。元代从至治后到至正前,境
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南。据《晏子春秋》载:传说齐景公有三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都以勇武闻名。一日宰相晏婴从三武士身边走过,三武士自恃功高,傲慢无礼,晏婴因此认为他们是“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①即今陕西淳化县城。宋敏求《长安志》 卷20引王褒 《云阳宫记》: “车箱坂下有黎园一顷,汉武筑之。” 大一顷。树数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车盖。《资治通鉴》: 唐乾宁二年 (895),“ (李) 克用
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延津县东。《春秋》: 桓公十二年 (前700),“公会宋公于虚”。战国属魏。《史记·秦始皇本纪》: 五年 (前242),“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即此。古邑名。又作郯。春秋宋邑
在今广西合浦县南二十里。《清一统志·廉州府》: 乾体营 “在合浦县南二十里乾体海口。本朝康熙元年迁界,将珠场八寨改为水师营,设游击镇此。十九年裁,止设千总防守”。
在今四川双流县东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31双流县:七里湾桥“在县东十三里。省南冲衢。西源金花堰,东合簇桥河。乾隆六年修。俗名小金花桥”。
清光绪三十年(1904)设阿尔泰办事大臣,驻承化寺(今新疆阿勒泰市)。辖阿尔泰乌梁海七旗、新土尔扈特二旗、新和硕特旗。1914年改办事长官,直隶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