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水
在今江西宜黄县东。《寰宇记》 卷110抚州宜黄县: 宜黄水 “在县东南二百六十三里。源出黄土岭,沿流合章水,至西津与汝水同流”。《清一统志·抚州府一》: 宜黄水 “在宜黄县东。本宜、黄二水,宜水源出县东南军山,黄水源出县南黄土岭,皆北流至县东合流,名宜黄水,又北入临川县界,至县西,合临水入旴水”。
在今江西宜黄县东。《寰宇记》 卷110抚州宜黄县: 宜黄水 “在县东南二百六十三里。源出黄土岭,沿流合章水,至西津与汝水同流”。《清一统志·抚州府一》: 宜黄水 “在宜黄县东。本宜、黄二水,宜水源出县东南军山,黄水源出县南黄土岭,皆北流至县东合流,名宜黄水,又北入临川县界,至县西,合临水入旴水”。
汉晋之渊泉县。在今甘肃安西安东三道沟附近。《晋书·地理志》 讹为深泉县。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东北都鲁河注入松花江处附近 (一说在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东多隆武噶山)。后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治今黑龙江省萝北、汤原二县交界
即今江西兴国县东北九十里城冈乡。明嘉靖 《赣州府志》 卷5: 兴国县在城冈市。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9: 兴国县东北 “石浒头又七里至城冈墟,自此东北行五里至壕头隘,系吉安府永丰县界”。
在今河南嵩县南。《新唐书·食货志四》:“开元十五年,初税伊阳(今嵩县西南旧县)五重山银、锡。”《元和志》卷5伊阳县:银铆窟“在县南五里”。古山名。在今河南省嵩县南。《新唐书·食货志》:唐开元十五年(7
①在今安徽绩溪县西北。《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大会山”条下:芦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其麓有脊,连徽山之阴。《志》云,山左有水,北入旌德,下流达大江;山右有水,南入歙县,下流达浙江”。②亦作卢山。在今四
明洪武六年(1373)置,属西安行都司。治所在灵藏(在今四川德格县西北俄支)。辖境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上游以西,至西藏昌都地区及青海南部地区。清改为林葱安抚司。
在今湖南石门县东南。为九澧之一。《清一统志·澧州一》: 道水 “东北流至州东入澧水”。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置,属均州。治所即今湖北郧县。同治 《郧阳县志》 卷1: “今郧县为汉郧乡,隶郧阳府,其得名则由郧关。” 明成化十二年(1476) 为郧阳府治。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1932
在今贵州施秉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22施秉县:巴施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山圆耸插天,状如卓笔”。
亦作沙院圩。即今广东电白县西南沙浣镇。明万历《高州府志》卷1:电白县有沙院圩。清道光《电白县志》卷8:沙浣圩“在县(今电城镇)南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