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什哈山
一名龙潭山。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十二里。《清一统志·吉林一》:尼什哈山“周十里,高三百步。其上有城,周二里。城西一井,木一其中。旁有鲫鱼池三,石砌”。光绪《吉林通志》卷18:尼什哈山“尼什哈者,国语(满语)谓小鱼也。山之东北有河出小鱼, 山因以名。四面陡壁,西北有车道,盘旋而上至其颠。杂树交荫,希见阳景。南行百余步,路旁有一池,石砌,相传谓鲫鱼池。北有龙潭,周五十余步,水色深碧,雨不溢,旱不减”。
一名龙潭山。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十二里。《清一统志·吉林一》:尼什哈山“周十里,高三百步。其上有城,周二里。城西一井,木一其中。旁有鲫鱼池三,石砌”。光绪《吉林通志》卷18:尼什哈山“尼什哈者,国语(满语)谓小鱼也。山之东北有河出小鱼, 山因以名。四面陡壁,西北有车道,盘旋而上至其颠。杂树交荫,希见阳景。南行百余步,路旁有一池,石砌,相传谓鲫鱼池。北有龙潭,周五十余步,水色深碧,雨不溢,旱不减”。
即今陕西合阳县西大浴河。《清一统志·同州府一》:大峪河“在郃阳县西二十里。自县西北望乡崖下,西南流径澄城县南,又西南入洛水。其流甚清,一名扑地河。俗传为薄底河。又谓之李家河。郃阳、澄城二县以河分界”。
又称聚宝山。在今江苏南京市南,聚宝门外。《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 葬者依焉。”宋《景定建康志》卷17“石子冈”条引《图经》云:“俗说此冈多细花石,故名石子冈。”《陈书·
亦作哈喇宾。即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金史· 太祖纪》: “穆宗亲迓太祖于阿勒锦村。”哈尔滨系阿勒锦的音转。清 《钦定金史语解》 卷3: 阿勒锦 “名誉也”。“阿勒锦” 系女真语 “荣誉”之意。初为小村
即今黑龙江省海伦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筑城,为通肯副都统驻地。光绪三十年十二月 (1905.1) 改置海伦厅。
即今江苏灌云县治。《宋史·魏胜传》:南宋绍兴末,“遂取海州……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清一统志·海州》:大伊镇“在州南六十里。本朝乾隆十二年,移州同于此”。1948年灌
在今俄罗斯境乌第河源扎格特山 一带。《隋书·室韦传》: 北室韦 “又北行千里,至钵室韦,依胡布山而住,人众多北室韦”。
1914年改太平县置,属山西河东道。治所即今山西襄汾县西南三十二里汾城镇。以汾水为名。1928年直属山西省。1954年与襄陵县合并为襄汾县。旧县名。1914年以太平县与江苏、安徽、浙江、四川四省太平县
即今四川安岳县东南七十里高升乡。清道光 《安岳县志》 卷7: 高升场 “即高桥,在治东七十里”。场东南云龙山有唐石刻大佛三尊,旁两龛为宋代造像。附近之千佛岩、雷神洞、峰门寺、社皇庙等处有唐、宋摩岩造像
北周置,在今湖北汉川县南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76汉川县 “和公城” 条下: 郝城 “后周时所筑,以主者之姓为名”。五代周时筑,在今湖北省汉川市南。
春秋时郕地。在今山东汶上县东北。《春秋》:桓公十一年(前701),“公会宋公于夫钟”。《左传》:文公十二年(前615),“郕伯卒,郕人立君。大子以夫钟与郕邽来奔”。皆此。古邑名。春秋郕邑。在今山东省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