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岳阳县

岳阳县

①南朝梁置,为岳阳郡治。治所在今湖南汨罗县东北长乐镇。隋废入湘阴县。

②隋大业二年 (606) 改安泽县置,属临汾郡。治所即今山西古县。唐属晋州,武德二年 (619) 移治今古县东南三十里旧县镇。贞观六年 (632) 移治今古县。《元和志》 卷12岳阳县称,“因山为名”。北宋属平阳府。元属晋宁路。明洪武元年 (1368) 属平阳府。1914年复改安泽县。

③1913年改巴陵县置,属湖南湘江道。治所即今湖南岳阳市。1922年直属湖南省。1961析置岳阳市。1976年迁今岳阳县 (荣家湾镇)。

④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由安泽县析置,属太岳区。治岳阳 (今山西古县)。1942年撤销,并入安泽县。


(1)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湖南省汩罗市东长乐。因在天岳山东南得名。为罗州及岳阳郡治。陈为岳阳郡治。隋开皇九年(589年)为玉州治。寻改为湘阴县。(2)古旧县名。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安泽县置,治今山西省古县东南旧县镇。属临汾郡。“以在太岳之南,故名之”(《太平寰宇记》)。唐武德元年(618年)移治东池堡,即今古县东南旧县镇。贞观六年(632年)又徙治今古县,属晋州。金属平阳府。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省入冀氏县,后复置。属晋宁路。明、清属平阳府。1914年因与湖南省岳阳县重名,改名安泽县。原治岳阳镇,后迁治府城镇。(3)旧县名。(1)1913年改巴陵县置,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址。1961年县城析置岳阳市(1962年撤销,1975年复置)。1981年撤销,并入岳阳市。(2)太岳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由山西省安泽县析置,治岳阳(今山西古县城关镇)。1942年撤销,仍并入安泽县。(4)今县名。在湖南省东北部,西濒洞庭湖,东与湖北省接壤。属岳阳市。面积 2905 平方千米。人口75万。辖13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荣家湾镇。汉为下隽县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巴陵县,治今岳阳市区。属长沙郡。南朝宋属巴陵郡。唐属岳州或巴陵郡。五代、宋属岳州。元属岳州路。明、清属岳州府。自南朝宋以来,历代郡、州、路、府多与县同城而治。1913年改名岳阳县。1961年析置岳阳市(县级),1962年撤销。1964年属岳阳专区,1968年属岳阳地区。1975年复析置岳阳市(县级)。1978年县人民政府由岳阳市区迁驻荣家湾镇。1981年裁县入市。1983年恢复岳阳县。1986年迄今属岳阳市。地处洞庭湖平原东北部,与湘东山地相接近。新墙河横贯县境、西入东洞庭湖。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棉花、油菜籽为主,并产鱼、莲子、油茶、茶叶等。名茶洞庭春。矿产有钒、石煤、大理石、长石、硅砂等。有造纸、制药、纺织、复合肥、制扇、机械、建材、钢铁等工业。京广铁路纵贯县境。有107国道、岳平、岳常等公路。古迹有鹿角窑址。


猜你喜欢

  • 西沙

    又名顾俊沙。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崇明旧城”条记:“《志》云,唐武德间,吴郡城东三百余里,忽涌二洲,谓之东、西二沙,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杨吴因置崇明镇于西沙

  • 三鸦路

    自河南南阳盆地循今白河支流口子河谷北行,逾伏牛山分水岭循瀼河谷抵鲁山,为南阳北通汝、洛之捷径。唐杜佑《通典·州郡典》南阳郡向城县:“北重山在县北,即是三鸦之第一,又北分岭山,岭北即三鸦之二鸦也,其第三

  • 柴头港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北。《清史稿·地理志》 台南府: “柴头港出府治东北山,西北流,经治北,又西合德庆港为安平港,入于海。”

  • 诺水

    ①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东北艾不盖河。《汉书·匈奴传》: 元帝时,“ (韩) 昌、(张)猛与 (呼韩邪) 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

  • 黄柏原

    即今陕西太白县东南黄柏原乡。清属佛坪厅。光绪 《陕西全省舆地图》 佛坪厅: 黄柏原 “在城西四十六里”。

  • 双鱼千户所

    简称双鱼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神电卫。在今广东阳西县南上洋镇东南双鱼城。《方舆纪要》卷101双鱼所:“在阳江县西南百五十里。……有城,周二里有奇。所东有双鱼角,临大海,颇险,所因以名。”

  • 曹村埽

    在今河南滑县东北曹村。后改灵平埽。《宋史·河渠志二》: “元丰元年四月丙寅,决口塞,诏改曹村埽曰灵平。”

  • 天星砦

    明置,属打冲河中前千户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南。《明史·四川土司传》:四川都指挥使瞿能平月鲁帖木儿叛,“能还攻天星、卧漂诸砦,皆克之”。即此。

  • ?源口

    即今湖北阳新县东北��源口镇。《清一统志·武昌府一》:��源口“在大冶县东南”。

  • 利港

    在今江苏江阴市西。东北入长江。《舆地纪胜》卷9江阴军:利港“在县西五十里。《四番志》云:本名渔浦,因鱼得利,因名”。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9:北宋乾兴元年(1022),“江阴军属县有利港,久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