崄石
在今湖北英山县南莲河水中。清乾隆 《英山县志》 卷4 《山川》: 崄石在 “县南六十里。崖南蕲水、北罗田中大河、英山诸水俱于此出。巨石长五六丈,高数十丈,横截河中,三孔注水,所以英山不通舟楫”。
在今湖北英山县南莲河水中。清乾隆 《英山县志》 卷4 《山川》: 崄石在 “县南六十里。崖南蕲水、北罗田中大河、英山诸水俱于此出。巨石长五六丈,高数十丈,横截河中,三孔注水,所以英山不通舟楫”。
北宋天圣初改浈昌县置,为南雄州治。治所即今广东南雄县。《舆地纪胜》 卷93南雄州: “《图经》 云: 后避仁宗嫌,改名曰保昌。” 元为南雄路治。明为南雄府治。清嘉庆十一年 (1806) 废。十六年(1
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尔雅·释地》:“北陵西隃,雁门是也。”《穆天子传》卷1:“天子西征,乃绝隃之关隥。”郭璞注:“疑此谓北陵西隃,西隃雁门山也。”《史记·赵世家》 作“先俞”。古山名。即雁门
即今湖南隆回县北六十里六都寨镇。1947年于此置隆回县。1949年隆回县迁治桃洪镇后改为六都寨镇。
即贡噶宗。在今西藏贡嘎县。《清一统志·西藏》 卫地诸城: 日喀尔公喀尔城“在喇萨西南一百四十里。有番民二万余家,为卫地最大之城”。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8:“西番(藏)语,言堡居上方,城上土色白也。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东秦州置, 以陇山得名。治所在陇东郡杜阳县(今陕西陇县东南十六里)。北周天和四年(569)废。大象二年(580)复置,治所在汧阴县(今陇县)。隋大业三年(607)废。唐武德元年
即鲋鰅山。在今河南内黄县南。《山海经·海外北经》:“务隅之山,帝颛顼葬其阳,九嫔于阴。”
清设昂仁宗。即今西藏昂仁县。又作章阿布林城或将阿木凌宗。1960年与梅康莎等谿合并设昂仁县。
1933年10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为进攻江西革命根据地由永丰、吉水、吉安三县析置,驻龙冈墟(今江西永丰县东南龙冈)。同年12月撤销。
旧时西藏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和康(一作喀木)四部,藏人用卫藏指前后藏,元、明译为乌思藏,清译为卫藏。清人著作中有时也用卫藏概称西藏。旧时西藏地区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
明置,在今浙江宁波市。《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宁波卫在“府治西,即宋庆元府治故址。洪武初建明州卫,十六年改曰宁波卫”。清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