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公原
在今山西晋城市北二十五里巴公镇。《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胡三省注:“巴公镇在晋城东北。”
即今山西省泽州县北部巴公镇。《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主南侵,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周主大败汉兵。即此。
在今山西晋城市北二十五里巴公镇。《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胡三省注:“巴公镇在晋城东北。”
即今山西省泽州县北部巴公镇。《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主南侵,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周主大败汉兵。即此。
①在今河南内乡县西北汤河半山间。宋张舜民建。有洼尊石刻。(金)元好问《半山亭招仲梁饮》:“半山亭前浙江水, 只可与君消百忧。”②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西衡山。自岳庙至祝融峰顶,至此方及一半,故名。
即今湖北天门市西八十八里多宝镇。旧属京山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移县丞驻此。民国初改设县佐。
即今河南温县治。《续汉书·郡国志》 平皋县:“有李城。”《晋书·石季龙传》:石遵闻季龙之死,屯于河内。姚仲弋、苻洪等班师而归,“遇遵于李城”。隋移温县治此。即今河南省温县治。战国赵孝成王时秦攻邯郸,李
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 置,属和曲州,为武定路治。治所在今云南武定县东七里旧城。《明一统志》 卷87武定府南甸县: “旧名洟陬笼,又名瀼甸,讹曰南甸。” 明为武定府治。嘉靖末废。古县名。元至元二
西汉置,属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黄河东岸。东汉末废。《水经· 河水注》: 河水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古县名。西汉置,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西上城湾古城。属定襄郡。东汉末废
明置,属兴都留守司。在今湖北钟祥市东北十里。《方舆纪要》 卷77安陆府 “承天卫” 条下:“(嘉靖) 十六年调荆州左卫为显陵卫,置于城东北十里,环列十营,巡守护卫。”
又名真山、甑山、石筏山、筏梁山。在今江苏江阴市东长山乡。《寰宇记》卷92江阴军江阴县:“真山在县东二十三里。”《舆地纪胜》卷9江阴军:石筏山、石牌山,“《十道四蕃记》云:石筏山筏长六十步。始皇欲以浮海
又作乃颜城、聂延城、纳延城。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东南。《元史·食货志》:“胜利、延州、乃延等城之珠, (至元)十三年命朵鲁不䚟等捞焉。”又作聂延城。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南。《元史·食货志》:
又名上河峡、青山峡、峡石山、大石山、青铜峡。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南。《明一统志》 卷37宁夏卫: 峡口山“在卫城西南一百四十里。两山相夹,黄河经其中。一名青铜峡。上有古塔一百八座”。
即大小金川土司合称。辖地在今四川小金、金川二县境。小金川 卜儿吉细于清顺治七年 (1650) 归诚,授职。大金川土舍莎罗奔于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归诚,雍正元年 (1723) 授安抚司。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