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和里河
又作巴呼里河。即今黑龙江省桦南县北倭肯河支流八虎力河。源出县东北七星砬子。西流入倭肯河。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2:窝肯河“北受巴呼里河,河亦曰巴和里”。
又作巴呼里河。即今黑龙江省桦南县北倭肯河支流八虎力河。源出县东北七星砬子。西流入倭肯河。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2:窝肯河“北受巴呼里河,河亦曰巴和里”。
1913年改石砫直隶厅置,属四川东川道。治所即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9年改为石柱县。1983年改设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益州。治所在灌口镇 (今四川都江堰市)。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卷6灌县: “李膺记云: 山土色黄,盘回有龙形,故曰盘龙。” 寻改为灌宁县。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
在今江苏泗阳县东。《方舆纪要》卷22淮安府桃源县:马厂坡“在县东黄河南岸。明隆庆四年,大河决于此。万历中,因岗筑堤,以防溃决。《河防考》:马厂坡地势平漫,黄河涨,则从此入淮而淮淤;淮水涨,则从此分入河
①在今江苏苏州市胥门外。《清一统志·苏州府二》:万年桥,“本朝乾隆五年,抚臣徐士林、知府汪德馨建。延石为堍,架木远接,横跨胥江,中豁三拱,以通巨舰,商贾便焉”。②在今江西南城县东北郊、横跨盱江。《清一
元至元中置,属定远府。治所在今贵州麻江县北二里。明洪武十六年 (1383) 改置麻哈长官司。古县名。元至元年间置,治今贵州省麻江县。属顺元宣抚司。明时改麻哈州。
亦名绢村隘。为凭祥州三隘之一。在今广西凭祥市西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111凭祥州: 绢隘,“《图经》 云: 在州西。其南又有岌口隘,又镇南关旁有南关隘,所谓州有一关三隘也”。
即今云南鹤庆县东南宣化关。明洪武中置土巡检司于此。
北宋置,属丹棱县。在今四川眉山县西四十五里伏龙乡东馆村。南宋绍兴年间于此设东馆书院。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中部偏南。原名枫林市。面积81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东馆,人口 2000。明初于此
亦作研井盐井。在今四川井研县南。《元和志》卷33井研县:井研盐井“在县南七里。镇及县皆取名焉”。
西汉置,属金城郡。治所在今青海湟中县北。《汉书·赵充国传》: 西汉神爵初,赵充国经营湟中,欲屯田于此,奏言: “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 又言:“循河湟漕谷至临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