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燕滩
亦名巴燕庄。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北巴燕乡。清宣统《丹噶尔厅志》卷6:巴燕峡“在厅城西三十余里, 巴燕庄西北三四里至峡口。峡长五里许,出峡为青海界。海北蒙番从此路进口,西藏番商来丹贸易亦由之,故土人呼为‘藏北路’云”。
亦名巴燕庄。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北巴燕乡。清宣统《丹噶尔厅志》卷6:巴燕峡“在厅城西三十余里, 巴燕庄西北三四里至峡口。峡长五里许,出峡为青海界。海北蒙番从此路进口,西藏番商来丹贸易亦由之,故土人呼为‘藏北路’云”。
北宋皇祐元年 (1049) 建。在今河南伊川县西三里白虎山下。寺旁有二程 (程颢、程颐)墓。
北周明帝改涌泉县置,为涌泉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镇附近。隋开皇三年 (583)改为通泉县。古县名。北周明帝时改涌泉县置,治今四川省射洪县东南。属涌泉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改通泉县。
明南京城西门之一。即今江苏南京城水西门。因门外有三山,故名。
即今甘肃镇原县之茹河。源出宁夏固原县界,东南流经县南, 至庆阳县界入蒲河。《元丰九域志》卷3:彭阳县有大胡河。
东魏武定二年(544)置,属北荆州。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武定五年(547)寄治北荆州城(在今伊川县西南)。武定末改为伊川郡。东魏武定初置,治南陆浑县(后改名伏流县,在今河南嵩
①在今江苏苏州市虎丘山上。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云岩寺“即晋东亭献穆公王珣及其弟珉之宅。咸和二年舍建精庐于剑池,分为东西二寺,寺皆在山下。盖自会昌废毁,后人乃移寺山上”。唐时避太祖讳,改名武
即今贵州施秉县东南九十里胜秉。明于此置施秉长官司,后改施秉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施秉县移治偏桥卫城,有县丞驻此。民国改置县佐。即今贵州省施秉县东南胜秉镇。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包利、红
唐置,为羁縻州,属安化州都督府。当在今甘肃庆阳地区。后废。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十八里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小平原上。自明成祖朱棣至思宗朱由检均葬于此。有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等十三处明陵,俗称十三陵。明
即今福建霞浦县南岭头。清有把总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