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政桥
在今福建建瓯市治西南旧平政门外。旧有浮桥,宋乾道初郡守陈俊卿累石为址,架木为梁,建于建江上。后屡圯屡复,清初称通都桥。《方舆胜览》卷11建宁府:平政桥“跨大溪,立趾十有一,各高七十二尺,酾水之道有九,梁空而行,复为屋二(一作三)百六十楹于其上, 而欄翼之”。
在今福建建瓯市治西南旧平政门外。旧有浮桥,宋乾道初郡守陈俊卿累石为址,架木为梁,建于建江上。后屡圯屡复,清初称通都桥。《方舆胜览》卷11建宁府:平政桥“跨大溪,立趾十有一,各高七十二尺,酾水之道有九,梁空而行,复为屋二(一作三)百六十楹于其上, 而欄翼之”。
明隆庆三年 (1569) 改程番府置,属贵州宣慰司。治所在贵竹长官司 (后改置新贵县,即今贵州贵阳市)。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增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为贵阳府治 (后省新贵入贵筑)。辖境相当今贵
金贞元二年 (1154) 改雷泽县为镇,属鄄城县。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五十二里胡集乡。古镇名。金贞元二年(1154年)废雷泽县为镇,在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属鄄城县。
在今江苏盐城市至阜宁县间串场河东岸,为捍海堰的一段。《新唐书·地理志》 山阳县: “有常丰堰,大历中,黜陟使李承置以溉田。” 今为范公堤北段。
一作巴里郎。即今西藏洛隆县西八里。清《西藏图考》卷3:巴里郎“一作八里郎”。
北宋置,属万岁县。即今四川开县东北五十里温泉镇。1912年改为温泉镇。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西南部。面积167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温汤,人口3970。驻地有泉,温如汤,故名。镇亦因名。1
北周建德三年(574)置,属灵州。治所在怀远县(今宁夏银川市东黄河西岸)。隋开皇三年(583)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置,治怀远县(今宁夏银川市东黄河西岸)。辖境约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永宁、贺
在今安徽宿州市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21宿州: 埇桥在 “州北二十五里。亦名符离桥,今名永济桥,跨汴水上。《舆地记》: 隋氏凿汴以来,徐州南控埇桥,经扼汴路,故其镇尤重”。埇桥在今宿州市。
①亦作圜水。即今陕西北部神木、榆林、佳县等境之秃尾河,为黄河支流。《水经·河水注》:“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径其县南。《地理志》曰: 圁水出西,东入河。”②一作圜水。即今陕西省北部秃尾河。源出神木县
即浪峤南屿。今台湾省南部屏东县恒春半岛。《清一统志·台湾府》: 浪峤南屿 “在凤山县南二百四十里。一名瑯峤山”。
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资治通鉴》:唐贞元十六年(800),韩全义“与吴少诚将吴秀、吴少阳等战于溵南广利原,锋镝才交,诸军大溃;秀等乘之,全义退保五楼”。胡三省注:“五楼,在溵水县西南。”在今河南省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