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治县
1935年改思林县置,属广西省。治所在今广西平果县北榜圩镇。1951年并入平果县。
旧县名。1936年由思林县北部、恩隆县东北部、都安县西南部及果德县东北部合置,治平治乡榜圩(今广西平果县北榜圩)。因县驻平治乡,故名。1952年撤销,与果德县合并,设立平果县。
1935年改思林县置,属广西省。治所在今广西平果县北榜圩镇。1951年并入平果县。
旧县名。1936年由思林县北部、恩隆县东北部、都安县西南部及果德县东北部合置,治平治乡榜圩(今广西平果县北榜圩)。因县驻平治乡,故名。1952年撤销,与果德县合并,设立平果县。
即今四川垫江县东北武安乡。清光绪《垫江县志》卷2:母安桥场在“治北三十五里”。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岷江上,滩在大佛前故名。《元史·石抹按只传》:至元十二年(1275),“嘉定降,宋将鲜于都统率众遁,(石枺)不老追至大佛滩,尽毙之”。即此。
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二十里。宋敏求 《长安志》卷16: “峣关盖因此山得名,亦谓之峣岭。”
即二崤。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魏书·地形志》陕州崤县:“有三崤山。”《北史·崔宏传》:族人崔宽为“陕城镇将。三崤地险,人多寇劫”。《方舆纪要》卷46:“三崤山亦曰二崤。”
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东。《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尘溪“在县南五里。出敕木山,岁旱居民多沿溪置堰以溉田,潦则决之流入青田县界”。
清光绪末置,属黑龙江副都统。在今黑龙江省塔河县北开库康乡。民国《黑龙江志稿》卷33黑河所属卡伦:“开库康,距依西肯八十二里,卡以上二十余里,以下三十余里皆有木厂。”
对四条独流入海在大川江、河、淮、济的总称。唐徐坚《初学记》卷6引《穆天子传》曰:“河与江、淮、济三水为四渎。”《史记·殷本记》:“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西汉刘向《说苑
即招宝山。今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东北招宝山。《舆地纪胜》 卷11庆元府: 巾子山 “在定海县东北八里,与候涛山形势相望,为潮水入之屏障”。《方舆纪要》 卷92宁波府定海县: 招宝山 “在县城东北,本名候涛
即今河南获嘉县南三十二里亢村镇。清置驿丞及巡司于此。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安陵县置,属桂阳郡 (后改郴州)。治所在今湖南永兴县西南五十里高亭乡。北宋熙宁六年 (1073) 改为永兴县。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安陵县改名,治今湖南省永兴县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