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都山

平都山

一名丰都山。即今四川丰都县东北三里名山。《隋书·地理志》 临江县:“有平都山。”《寰宇记》卷149丰都县:平都山,“《神仙传》云:后汉延光元年,阴长生于马明生处求仙法,乃将长生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唼血,取太青神丹经授之乃别出。长生后于平都山白日升天即此。张道陵所化二十四化,居其一也”。自东汉于山上建庙以来,历有发展, 至1949年止,寺观达三十余处。主要宫观唐曰仙都观,宋曰景德宫, 明曰阎王庙,清曰阎王殿、天子殿。由一般道观发展为“阴曹地府”、“鬼城”、“幽都”。从唐以来,不少学者游历平都山,唐李吉甫、段文昌,北宋苏轼,南宋范成大等均有诗文传世。有“天下名山第一都”之美誉。


见“名山”。


猜你喜欢

  • 土木路

    即今河北尚义县东南四十里土木路乡。民国《张北县志》图:西南有土木路。

  • 五池口

    又称五池沟。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水经·渠水注》:渠水经圃田泽后,“后合五池沟,谓之五池口。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帅中军讨太尉王凌于寿春, 自彼而还,帝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者也”。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为渠水

  • 福津县

    唐景福元年 (892) 改覆津县置,属武州。治所在将利城 (今甘肃武都县东南)。五代唐长兴三年 (932) 徙治今武都县,为阶州治。元至元七年(1270) 省入州。古县名。唐景福元年(892年)以覆津

  • 熙平郡

    隋大业初改连州置,治所在桂阳县 (今广东连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连州市、阳山县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唐武德四年(621) 复为连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连州置,治桂阳县(今广东连

  • 宏潭镇

    即今安徽黟县西北宏潭乡。旧属太平县,明置巡司于此。

  • 京畿路

    北宋皇祐五年 (1053) 置,治所在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荥阳、禹州、舞阳以东,偃城、商水、项城以北,原阳、长垣等县以南,淮阳、睢县及山东菏泽、东明县以西地区。其后时废时置,辖境屡有

  • 万松关

    在今福建漳州市东三十里堆云岭。《清一统志·漳州府》:万松关“在龙溪县东三十里鹤鸣、岐山之间,即堆云岭也。山势险峻,为渡江必由之道。明崇祯二年,知府施邦曜筑关于此”。

  • 丁公山

    又名丁里村。在今安徽萧县东南十五里。《元和志》卷9萧县:“丁公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丁公追汉高帝处。”《寰宇记》卷15:“楚汉相攻,高祖败,薛人丁固追之,即此也。”

  • 天池山

    ①即华山。在今江苏吴县西。明王鏊《姑苏志》卷8:华山“山半有池在绝��,横浸山腹,逾数十丈,故又名天池山”。②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寰宇记》卷84江油县:天池山“在(龙)州南

  • 风陵渡

    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七十二里风陵渡镇南,黄河渡口。《清一统志·蒲州府一》:风陵渡“在永济县南六十里风陵关下,黄河北岸”。在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黄河奔腾南泄转而向东的拐角,是晋、陕、豫三省交通要冲。郦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