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济渠

广济渠

①即隋通济渠。唐改名。《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

②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东。《新唐书·地理志》陕州陕县:“有广济渠,武德元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朗中孙长操所开,引水入城,以代井汲。”《清一统志·陕州直隶州一》:“《州志》:起自州东三十里交口村,堰水入城。金大定间,耶律翼民重浚,今淤。”

③一称广济河。蒙古中统二年(1261)开浚。自今河南济源市东北沁口筑堰断沁水入渠,东南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至温县东入黄河。《元史·河渠志》:“广济渠在怀孟路,引沁水以达于河。”二十余年后淤废。天历三年(1330)修复。《清一统志·怀庆府一》:广济河“其在济源、河内者,即古朱沟水。其至温县入河者,即古沙沟水”。故道在今河南济源、沁阳二市及温县境。

④在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沁水与运河之间。明正统中,河决汴梁,东北趋漕河,溃沙湾东堤,由大清河入海。景泰五年(1454),徐有贞主持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的渠道,西接黄河、沁水,东抵张秋(沙湾北十二里),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改自张秋北出济运。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渠道堙废。


(1)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交口。唐武德元年(618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所开。(2)唐改隋通济渠为广济渠。详“通济渠”。(3)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开浚。起自今河南省太行山麓沁河出山口,于此筑堰遏沁水入渠东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入黄河,溉济源、河内(今沁阳)、河阳(今孟州)、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后二十余年淤废,天历三年(1330年)修复。今河南省济源、沁阳、温县等市县境内犹有广济河遗迹。(4)明景泰五年(1454年)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主持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在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部沁水、运河之间。先是正统末黄河决流冲毁山东寿张县(今阳谷县东南)南沙湾运河堤,漕运阻绝,屡塞复决。至是有贞开渠西接黄河、沁水,东抵张秋(沙湾北十二里),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改自张秋北出济运。逾年功成,沙湾遂塞,漕运复通。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渠道堙废。


猜你喜欢

  • 乌云河

    在今黑龙江省嘉荫县西北。源出伊春市东北小兴安岭南,东北流至嘉荫县西北双河镇附近注入黑龙江。民国《黑龙江志稿》卷4:乌云河在“(乌云)县东南百里。二源出玛哈拉山,东北流九十里注于黑龙江”。

  • 独山镇

    ①即今安徽六安市西南独山镇。明万历 《六安州志》 卷2 《集》: 独山湾在 “西南六十里”。②即今湖北黄梅县东独山镇。《清一统志·黄州府二》: 独山镇 “在黄梅县东二十里”。(1)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 孙家湾

    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六里坪东。清光绪四年(1878)置巡司于此。区片名。在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南部。泛指细河区水泉镇高德营子、西山以东,海州区五龙街道办事处以西,孙家湾南山以北,海州矿以南。因清光绪年

  • 巴陵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岳阳市。《元和志》卷27巴陵县:“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南朝宋为巴陵郡治。唐为岳州治。明洪武九年(1376)省入岳州。十四年(1381

  • 大蒲淀

    在今河北肃宁县东南十四里百道口附近。《寰宇记》卷66瀛州河间县:“大蒲淀又名大廉陂。在县西南四十一里。《水经注》云:大蒲下导陂沟,竞奔咸注滹沱,是故人因决入之处,谓之百道口,盖有此浦。”

  • 十二营寨

    元置,在今贵州普定县东十六里十二营。明洪武十九年(1386)改置十二营长官司。

  • 高力城

    亦作高丽城。在今吉林珲春市西南图们江东岸之古城村。清光绪 《珲春境内村屯里数》:“再由东岗屯起,西去高力城屯,至城二十五里,至东冈屯五里。” 附近有辽、金温特赫古城和明斐优城。

  • 凌江水

    即今广东南雄县西北之凌江。《舆地纪胜》卷93南雄州: 凌江水 “在城西北百步。湫泺交会,清冷弥漫,为州襟带。耆旧云: 天禧中,凌皓知保昌县,兴水利,农感德不忘,因号凌江水”。《方舆纪要》 卷102南雄

  • 诺川县

    唐贞观五年 (631) 置,为羁縻诺州治。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后废。古县名。唐贞观五年(631年)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黄胜关北,为诺州治。后因地入吐蕃,侨治庆州(今甘肃庆城县)境内,寻废。

  • 彰武县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以养息牧场垦地置,属新民府。治所在横道子 (今辽宁彰武县)。民国 《彰武县志》 卷1: “以地在彰武台门外,故取名彰武县。” 民国初属奉天辽沈道,后改属洮昌道。19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