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路
元大德六年(1302)改南剑路置,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司。治所在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南平市和沙、金两溪中下游及尤溪流域。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延平府。境内负山阻水,形势险要,古有“铜延平”之称。
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置,治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司。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南平市和沙、金两溪中下游及尤溪流域。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延平府。境内负山阻水,形势险要,古有“铜延平”之称。
元大德六年(1302)改南剑路置,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司。治所在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南平市和沙、金两溪中下游及尤溪流域。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延平府。境内负山阻水,形势险要,古有“铜延平”之称。
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置,治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司。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南平市和沙、金两溪中下游及尤溪流域。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延平府。境内负山阻水,形势险要,古有“铜延平”之称。
即今吉林与朝鲜分界之图们江。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3:图们江,“满洲语图们色禽:图们译言万也;色禽,河源也。亦曰土门,或称豆满,皆同音而异译, 非有数江, 亦非一江而数名也”。
北宋置羁縻州,属茂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境。《宋史·蛮夷传四》:政和七年(1117),“涂、静、时、飞等州蛮复反茂州,杀掠千余人”。后废。
南宋置,属峨眉县。在今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镇。南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7: 峨眉县七寨有 “泾口寨”。
又作鄂多里。即斡朵邻。元代在今黑龙江依兰一带新建的军民万户府
即今湖北竹山县东北官坪乡(对峙河)。民国《湖北通志》卷36竹山县:对峙河“《光绪舆地记》:在县东北八十里。驻外委”。
①在今四川南江县西南 一百里沙河场西。《方舆纪要》 卷68南江县: 诸葛寨在 “县西百里。高五十余丈,四壁峻拔,惟一面有鸟道可上。顶有泉,四时不竭。相传孔明曾驻兵于此,可容万人”。②在今四川城口县北。
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44大同府: 贾家湾 “在府东北。正德十一年,蒙古分道寇大同,总兵潘浩与战于贾家湾,败绩,遂犯宣镇”。在今山西省大同县西北。《明通鉴》: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
思蒙江注入岷江之口。在今四川青神县南瑞峰镇。《旧唐书·地理志》 青神: “本治思蒙水口,武德八年,移于今治。”
在今河南荥阳市北牛口峪。《资治通鉴》:唐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大破窦建德军于板渚,“建德中槊,窜匿于牛口渚”,被擒。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古黄河南岸。《资治通鉴》:唐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与李
即今山东鄄城县治鄄城镇。旧属濮县,民国时有县佐驻此。1931年于此置鄄城县。